陕北插队经历让我们既“脱胎”又“换骨”
公开
2024-01-12
浏览 0
2023/1/7 11:03:23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1969年初,我们27000多名北京知青乘坐专列,从北京出发奔赴延安。经过两三天的路程,又经过在延安一个多月的生活、劳动,我们就几乎完成了“脱胎”的改造,从一路上拿糖果饼干喂狗,到每天饥饿难忍;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城市学生,到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我们从“北京娃”变成了“农村娃”,只有经历过这种强烈落差的人才会有“脱胎”的感受。当年劳动之艰苦,使许多知青都落下了腰肌劳损等病根,尤其是女生。
而“换骨”的锻炼则是我们经过较长时间才慢慢体会,甚至到我们离开延安之后才慢慢体会。在延安艰苦的插队生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那种宽厚的心怀。刚去时,他们用十分怜悯的眼光看着我们,“这群娃骇不得”,然后给我们以很大的帮助。陕北民风、延安精神的熏陶,在当时我们并没有体会到,而是在离开延安后,越是时间久远越是感受深刻。知青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有几年插队生活这碗酒垫底,以后遇到什么困难也不怕了。
在农村插队四、五年后,大部分北京知青离开了延安,奔赴祖国各地,有的还走出了国门,但是我们不忘延安乡亲们的嘱托,勤奋工作,努力拼搏,有许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全国插队知青有1700多万,而延安只有27000多人,就产生了25位副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还有150位司局级干部,有的成为解放军高级将领、大学的校长、教授,中央企业的负责人,著名的作家等等。我想说的是在这个群体中,至今我们还没有听到有因腐败而落马的人,这也是个奇迹。不能不说这是延安精神这方水土,养育出了我们这批人。
离开延安后,大部分北京知青还是普通劳动者,有些甚至命运十分悲惨,但是他们都把延安记在心中,默默地为我们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下岗后创立北京第一家民营烤鸭店的张立群,如今利群烤鸭店享誉海内外;白手起家、创办了文博行业小有名气的华协公司的汤毅嵩等,他们是我们国家的基石。
离开延安后,北京知青没有忘记延安,大家总想为那片热土做点什么。1998年,曾在延长县安沟公社插队的邵明路,后任香港光华集团公司董事长,个人捐资2000万元,修建了延长县交口光华中学,成为当时陕西全省最大的个人捐资助学项目。之后陆续有数十位北京知青捐助了几十所希望学校,还有的为村上拉高压线,修路、水上塬等扶贫项目。
近几年,知青们陆续退休,许多同志又重返延安,为延安的经济建设出力。延川县梁家河村知青王燕生,从外企高管岗位退休后,回到延川创立了“四苹果农业科技公司”,在延川县、延长县、宜川县推广科学种苹果,已经发展数千个苹果专业户,使梁家河成为延安市推广的苹果优质品牌。
延安县甘谷驿知青刘英群在北京市检察院处长位置退休后,几年前,返回甘谷驿,埋头种了红薯,历尽艰辛,创出优质红薯。现在每年大部分时间还在地里与农民一起挥汗如雨劳作。原来的知青模范丁爱笛,现在也在延安几个县推广经济价值较高的黑牡丹种植技术。洛川县知青马胜虎为洛川苹果创品牌,打开销路,十几年奔波。最近几年,大部分知青陆续回延安探亲,为延安建设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因为大家始终忘不了这份浓浓的延安情。
1999年初,有几位北京知青找到我,说山东、山西、内蒙的知青都在搞三十周年活动,希望我出面组织延安知青搞一次纪念活动,我当时有些犹豫。因为我1月底有出访任务,但看到大家这么热情,就答应下来。没有想到之后20多年,我的工作调动了3次,但是这知青联谊会会长却成了我终生的职务。确定活动,时间定在1月23日上午,在我们公司下属的一个可容纳500人的餐厅举行。当时几乎每天晚上下班之后,筹备人员就聚在一起开会,有时会议开到晚上12点之后,当时定下了会务组李华松、蔡玉珠、任建华负责,宣传组王晓建负责,安全保卫组田援朝负责,李佐贤主持,我讲话。
当我把活动向延安市委、市政府汇报后,当时高宜新书记、王侠市长当即表示大力支持,并决定派出以副书记忽培元为团长的代表团参会。会议定在上午10时开始,早上8 时我到会场,见到会场停了几辆河南、河北牌照的车,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在郑州、石家庄工作的知青,听到消息,连夜赶来,到了上午9时,会场内外人头攒动,周边的交通已瘫痪,幸好朝阳交警大队队长陈铎也是我们延安插队知青,他赶到现场,实行交通管制,只有知青的车可以进入,其他车辆一律绕行。
因为人太多,我们临时决定搞两场,我当时在广场看到许多知青抱头痛哭,原来许多知青离开延安后再未见过面。两场活动后,我们工作人员与延安代表团一起会餐庆祝,忽培元高兴地唱起陕北民歌,随团而来的演员李海英也高歌一曲。吃完饭已临傍晚,会场周边大的小的几十个餐厅都被知青包了,都在畅谈浓浓的知青情。这次活动有2000多知青参加。这情景使我突然感到知青联谊会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可能要长期办下来了。这次联谊活动后,北京知青与延安方面的联系桥梁架起直至今日,市、县、公社的知青联谊会陆续建了起来。
工作调离延安的市委书记中,有两位书记至今被老百姓颂扬,其中一位就是王侠书记。王侠书记先当市长后任书记,前后在延安工作9年。老百姓为什么颂扬王书记,从王书记当市长开始,延安扎扎实实地开始了退耕还林、秀美山川工程,至今已20年。延安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所有近两年回延安的同志都切实地感到这一点,与我们接壤的榆林与延安对比,可以发现惊人的区别,延安的农业结构变了,老百姓真正尝到了退耕还林的好处,这些都始于王侠当市长时。
王侠书记对知青也非常关心。1999年10月,北京知青李佐贤邀请延安歌舞团到北京慰问演出,在北展剧场演了3场,最后亏损8万元,因为剧场租费太贵。正巧当时高宜新书记和王侠市长到北京与知青座谈,当时有30多位知青参加。座谈会后,我与王侠书记说,希望能帮助解决演出亏损8万元,当时王侠书记一口答应,没有多久,延安市文化局拨款解决了这个问题。
2004 年陕西省委宣传部、延安市委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王侠书记非常重视知青这块,这个展览专门有一章节是描写北京知青的,这在全国是第一次在大型公开展览中出现上山下乡图片。我们20多位知青受邀参加开幕式,仪式前中央电视台记者找到我,要求知青参观时不要走散,专门有一组摄影要跟拍北京知青,仪式后有一个大型座谈会,指定5位同志发言。王侠书记专门又让我发言,其余4位都是贺敬之等老延安、老同志,可见王书记对知青的重视。活动结束后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展览盛况。北京知青看展览画面,还播出了对我和李华松的专访,这些都表达了延安市领导对北京知青的重视。  2005年,经市委批准,延安电视台要录制一个《我是延安人》大型人物系列专题片,确定要拍50多个人物。第一部分是延安老革命家像陈慕华、刘力贞、谢绍明等,第二部分延安时期老文艺工作者,像贺敬之、华君武等,第三部分是北京知青,当时专题片主编石翠琴找到我,我推荐了20位北京知青,今天这20位大部分都来了。这个专题片在延安播出后反应非常强烈,陕西省电视台也播出了,由于知青距离当代比较近,所以知青专题片更受欢迎。
2008年北京召开奥运会前,我还在北京见到了时任延安市委书记李希和市长陈强,我向他们提出2009年初搞一个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40周年纪念活动,当时李希书记让我汇报一个具体活动方案,要开会研究。奥运会后,我给延安市委写了一个活动方案,没想到引起延安市委的高度重视,市委专门召开常委会研究,决定由副书记王建军为总负责,市政府由常务副市长薛占海负责,落实如何支持我们办好40周年纪念活动。市委又专门给各县发文,要求各县对这个活动也要给予支持,市财政局拨出专款,市文化局专门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编排慰问演出节目。
这次活动由于场地有限,先是由全市知青代表搞一次联谊会,然后各县再分头搞一次。我们还邀请了延安的老领导贾治邦、高宜新、*参加会议。会议前一天我到机场去接延安代表团。团长是市委副书记王建军、副团长是常务副市长薛占海,还有包括各县负责人、演出人员共有20多人,这次活动非常成功,最后共有5000多名知青参加了10余场活动,10多家海内外新闻单位做了报道,所有参加活动的知青都非常感动,充分体现了延安人民对知青的感情。
2012年初我退休后,被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府聘为顾问。2013年延安知青办同刚主任给我打电话,说延安市老领导*和市级巡视员杨军宪,受市委委托要来鄂尔多斯找我,传达市委常委会关于知青工作的几项决定。*、杨军宪到鄂尔多斯后,传达了市委常委会决定:一是要编写一套知青丛书,二是要建立知青文化展览馆,三是要邀请100位知青回访延安。要求联谊会给予积极支持。
听完传达,我尽快回北京召开各县知青联谊会会议,当时大家觉得出书有可能,但是建立文化展览馆有些够呛。会后,我又专程去延安拜访新任市委书记姚引良,这就是前面讲的两位令延安深切怀念的第二位市委书记。当时他正在干一件大事,就是为了彻底解决延安老城区拥挤不堪,革命旧址无法保护,姚书记要劈山造地,要削平几十个山头,造出一个70平方公里的新城,这个工程进行到24平方公里的时候,姚书记调走,工程也停下来。
今天延安老百姓交口同声称赞这是为延安人民子孙后*的一件大好事。新城每亩地造价60多万,当时每亩地售价由最初的120万元,飙升到现在的500多万一亩,已盖楼房由最初每平方米3000元无人要,到现在每平方米1万元。我见到姚书记,他详细地讲了关于知青几件工作想法,口气十分坚定,一定要办!邀请100名知青往后拖一下,等延安新城建好后再请大家来。
延安北京知青丛书专门成立了十几位同志组成的编委会,进展顺利,2014 年出版,共计六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同时我们知青联谊会主编的《从黄土地走出的北京知青》也由中*史出版社出版。2014年9月,姚书记、梁宏贤市长专程到北京召开“延安北京知青文化展览馆陈列大纲征求意见会”,有60多位北京知青参加了会议。之后,我和王晓建、彭红被聘为专家顾问组成员,最后就大纲修改召开了七、八次会议,同时在知青中广泛征集知青文物。其*别值得一提的是延安县知青汤毅嵩,他征集了几百件知青文物,然后专门用集装箱卡车运到延安,捐给知青博物馆。22016年9月,知青博物馆布展完毕,博物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展出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现在已在试展期间,这个博物馆寄托了延安人民对知青的深切怀念。 在纪念插队50周年的日子,我们深切怀念在插队期间因各种原因去世的80多位知青朋友。我们公社插队第一年就有三位知青遇难,银淑珍、王艳丽是秋收时下大雨,躲进玉米垛不幸被雷击中去世,时年只有20岁。我们同学赤脚医生张大力是去老乡家出诊,突遇恶犬落崖牺牲,时年20岁。当时公社举行追悼会,十分隆重,但是20多年过去,张大力亲属扫墓,才发现墓地已被迁走,常年无人照看已完全荒芜。后来我们想自己捐钱修个墓地,但是我想自己修还有一个长期管理问题,另外还想将银淑珍和王艳丽的墓地一并解决,为此我找到了当时延长县委书记薛天云。他指派副县长朱辽成负责此事,最后县政府决定在安沟林场划2亩地,修建陵园。我回北京又找到我们插队期间的陕西省革委会主任李瑞山,想请他题词。到他家后说明来意,他说:“我从来不题词,但是知青陵园我一定题词。你们小小年纪到陕北那么艰苦的地方,战天斗地我非常佩服。”三天后我去取题词,他已写好三幅,让我挑了一幅。这也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知青的感情。当时陵园的碑记是县政府写的,我以为不妥,不应提到个人,所以重新写了一个,三位去世知青的碑文是同学孙志光写的。我们又找到当时县里书法最好的贺玉山先生,请他写的碑文,并寻找到最好的大青石和最好的石匠刻字。
1997年清明节,我们20多位北京知青参加陵园落成典礼,当时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及十里八乡几百位乡亲抬着花圈及花馍馍、水果等祭品赶到陵园。我在致辞时,望着蓝蓝天空,望着黄土高坡,不禁泪流满面,他们不足20岁,从北京来到这里,却长眠于此。这是延安市设立的第一个知青陵园。
当年我们离开延安后,还有300名北京知青留在了延安。他们参加延安的经济建设,而延安市委市政府也给他们以最大的关怀,至今保留的知青办,定期为困难知青发放补贴。前年我回延安看电视节目,宝塔区专门拿出60套住房,为住房困难知青解决难题。在这里,我们也祝愿留在延安的知青朋友们晚年生活安康!
为了搞好这次纪念活动,我们专门编辑一本纪念画册,收录了160多张照片,尽可能全面展现我们的艰苦岁月,扬帆远航,热土激情。
50年过去了,我们从懵懵懂懂的少年,变成历尽沧桑的老人。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没有辜负延安人民的期望,我们无愧于时代,我们是延安精神的守望者与传承人。
(作者李连元,北京延安北京知青联谊会会长,这是作者在2019年1月19日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五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来源于“中华魂”公众号。
原创:知青问题研究.李连元
2023-01-07 09:16 发表于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