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工坊知青馆
  • 虔纳知青馆公众号
首页 >> 滇域农耕知青记忆馆 >> 安宁知青 >>“知青碑在, 我们犹在”
详细内容

“知青碑在, 我们犹在”

“知青碑在, 我们犹在”

       附知青捐款(1).


知青捐款名册.xls

收到陆良知青柏枫捐款出书100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云南知青联谊会刘明仪、周纪鸿(昆八中毕业、下乡德宏州)闻讯官渡小知青搞二期工程后,每人捐100元,让程老师代转,表示友情支持!

    11月29日

各位好,昆明知青老年公寓(原在大观楼)院长段玲英才听说官渡知青出彩色画册立刻主动打电话给我捐20O0元,她是西山区知青下外五县,精神难能可贵,充分体现一代知青纯真情怀!

           她热情邀请我们在星期三下午3点去新址参观。望拨冗参加!

12月9日收到沙井社区回乡知青社区原书记主任李洪芝捐款500元,谢谢

                       程约汉

各位区社老领导、带队干部和小知青,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大家来撒梅源旅游,欢聚一堂,互相交流。2017年李超英在区北大附中文艺演出确定的主题词“看见你们格外亲”,借用到此时此刻十分合适,相信大家也是这样的心情!

20103月,我同官渡区党史办商定编辑出版知青史书后,起草《致官渡知青的一封信》在区委组织部《官渡组工》上刊登,受到当年从事上山下乡工作的区社领导,带队干部和小知青的欢迎与支持。由于12千多知青上山下乡历史是一座朴金浑玉的富矿,挖掘整理、编辑的工作量大,建议邀请当年工作的褚发茂、王宏志二同志参加。《官渡知青二十五年(上下)》出版,曾得到蔡平生主任、顾问杨腊芝从经费上予以协商和支持处置。期间,我倡议成立官渡知青文化研究会(知青之家),并倡议实施“五个一工程”(一夲史书、一台文艺汇演、一次红色旅游、一支歌、一个纪念建筑),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超额完成设想。《官渡知青二十五年(上下)》贯串“每个知青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段故事都有感人的知青”的红线,记录和展示官渡区干部社员知青们用忠诚与行动参加新中国改天换地、发展集体经济、培养新人的鲜活生动的历史。接着大板桥知青联谊会发起,并得到顾问们和知青骨干的热烈响应,在乌蒙山脉的老爷山创建《官渡区红旗渠知青碑》,填补昆明市最大县区上山下乡历史;老爷山头,从此一面红旗迎风飞扬!

       官渡区知青上山下乡工作走在云南省的前列,全国少有。 早在1955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片烂摊子,百废待兴。官渡区六甲乡、金刀营和马家营的6位团员青年,同刘小三发起组建“昆明市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草舍茅屋山路崎岖的边疆,开荒种地。1957年昆二中、昆十中等4所中学的318个学生,毅然来到官渡区偏僻村寨落户。两个群体都在1978年由“四个不满意”所引发的”回城风波“里,皆成为中流砥柱。以倪襄梅、熊桂芳为代表的许多知青扎根官渡,成为口音、神情几同的官渡人,作出应有的贡献。1973年到1980年,官渡区接纳中央、省、市单位的中学生11千多人,广大干部社员贯彻开国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结合本区实际卓有成效落实中央倡导的湖南株州经验,取得显著成绩,表现在八个方面取得的经验:

第一区委领导有远见、有魄力地组织4批干部参观学习团,其中知青参观团是全省首例,先后到湖南株洲、北京、韶山、河南省红旗渠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天津小靳庄、昔阳县大寨,向当地干部和知青学习交流,打开视野取真经。

第二在区委领导下,区革委副主任兼知青办主任屠兆宽,制定安置——安——安心的工作思路,上山下乡工作良性有序发展。动员14个公社同107家中央、省、市单位结对,成为亲家,知青受到双重呵护。区拨款482万多元作为各种专项经费。按每人8—10平方米建盖住房,除国家提供建房费外,人均补助260元。社队提供建房材料和劳力,又做到的厂社挂钩、集体插队,每月3—4天学习时间,并记工分,知青们高兴地说:睡有床,住有房,吃饭小食堂,学习干部管。省科委知青办主任,老红军郑加平带头将国繁、国华两个儿子送到龙泉公社落索坡插队落户,知道机关尹崇信困难买两套被盖给他孩子带下乡。区委书记普永寿将大儿子送到金马公社上凹生产队插队落户。并带区委一帮人,学习株州经验,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有关事宜,在下基层工作都过问知青工作。为帮助知青成长为革命的接班,同107家中央、省、市都成立知青办公室,挑选政治强的同志任知青办主任,如云南大学的邱淑静、云南重机厂的王付玉都是云南地下党骨干,昆明铁路局的王瑞林是老八路等。昆明机床厂是全国著名大型国有企业,在动员上山下乡时,科长以上的18位带头。其中1973年,厂党委常委陈应章将自己女儿陈惠萍送下乡,带好头。厂知青办制定三榜定案,即一榜公布应下乡子女、家长和所在车间科室名单;二榜走、缓、留的,公布要求照顾的理由和证明;三榜定向。全厂家长们看到领导带头,操作公开,下乡后重视同村子挂钓帮助三通一平办企业。在这股消除城乡壁垒的热流冲洗下,一些职工的顾虑消除许多,形成知青之间、家长之间主动报名的良好势态。

第三财政拨款480多万元,解决实际问题,让知青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区上安排经费及粮食,做到第一年国家供应贸易粮外,在农忙的56月和1011月每人每月增加5斤米。第二年起,实现坝区吃粮达到700斤原粮,山区半山区600斤。生产队不够的由区上补助。医疗上,区卫生科按人均10元补助各公社卫生院,和社员平等加入大队合作医疗。大病,个人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减免。年收入上,对山区半山区的生产队,工分值在3角下的,每人补助40元;工分值5角下的,每人补助30元;工分值6角下的,每人补助20元。队减产的,也酌情补助。及时举办夜校、函授班、新闻写作班、故事员和样板戏培训班。恢复高考后,出钱聘大专院校教师办辅导班,安排回城复习时间。知青中各方面的人才,脱颖而出,蓄势待发。

第四区上先后召开3次知青工作会和两次先代会,树立一批先进集体和标兵。先后有500多人入团,10多人入党,数10人进入社队领导班子。龙泉公社团委书记、党办主任褚发茂回忆说:1974年到1980年,龙泉公社共开5次知青先代会,杀猪宰羊办伙食3天;发先进知青户奖状、热水瓶和发先进知青与带队干部毛巾、口缸。农闲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1975年在区、市农民运动会上,出钱到云南大学、民族学院集训半个月。龙泉公社男女知青代表队参赛,男队夺得区比赛第一名,昆明市比赛冠军!滇池和盘龙江附近的公社,组织知青军训,每年·二六武装泅渡大江大湖,个个英姿健美。

提升农村水利化园田化水平。干部社员和知青及单位工分加汗水,艰苦奋斗,先后新修大板桥公社沙井水库及沟渠、天生坝(野鸭湖)、一朵云工农团结池;双哨公社的三岔河水库、红军长征路过的双桥村两级抽水站;阿拉公社的铜牛寺水库、清水沟水库;滇池水洼福海公社的知青井红卫兵桥;前卫公社的知青路;松花坝的战备公路等,多数至今发挥作用。1971年,动员坝区5个公社到山区的板桥公社、小哨公社开荒造大寨地。矣六公社、龙泉公社和板桥公社在本公社开荒造地,增加生产战备物资——粮食!

第六,认真实施株州经验,厂社挂钩、校社挂钩,破开璧垒,填平鸿沟,全区先后新办25个农林渔茶场;特别新办的五小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区。正如革命导师列宁所说:在城市工人和农村劳动者建立相互的联系……友好互助形式,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新的工人阶级的基本任务之一。昆明铁路局、昆明军区、昆明机床厂、云南重机厂等大单位,一些工作和一些环节顾不过来,安排挂钩知青的社队新办五小企业和农场来拾遗补缺。昆明机床厂,将天天产生屑料(钢、铁、铜、铝屑)的回收,交给农场里14个知青负责,仅两个月创收1.4万元。厂子校办电器厂交知青农场,头10个月生产8000多台交流接触器和524台低压变压器,解决供不应求的问题。另外,修建、装卸、清洁等已移交农场,不再为这些问题分心操心,实现双赢。到1978年,全区集体企业增加到345个,收入2762万元。1974年全区农村工分值0.42元,到这一年升到0.75元。巩固公有制,壮大集体经济,实现社员离土不离岗。时任板桥公社副主任杨腊芝回忆说:驻地4个解放军单位,其子女下乡板桥公社,大力支持天生坝沟渠的勘测,大力支援水利工程上马。派班、排长组建公社民兵营、11个民兵连,在水利工地上发挥生力军作用。农忙两季,上千名官兵上阵,抢节令收粮种地,为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部队的一些具体困难,公社看在眼里,主动地一一妥善办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第七区公安局农村股设置保青组,及时处理有关知青的案件,每年均在万分之一以下。知青非正常死亡案,也在万分之一以下。全区风尚淳正,是前后时代不可比的了不起的成绩。

第八认真落实国务院周总理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重要指示,历年到官渡的12多知青,除极少数不愿回城的之外,绝大部份通过招工、招生、参军、提干离开农村,走上人人有工作有发展的人生之路。        

官渡区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尽管不完善,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中学生离井背乡,初涉社会底层、参加体力劳动,每件第一次都经受身心的考验,备尝酸辣苦甜咸的滋味,但大势有益乡村进步,有益粮油战备物资的增产,也有益中学生树立劳动观和正确人生观,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也雄辩证明: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工作进程良性有序,创造新经验。区社干部、带队干部和广大知青,无愧于人生,无愧干农村,无愧于国家。上山下乡的耕读生活,我们平凡而短暂的人生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延续生命;当年全区工农一条心,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充满社会主义正能量。干部社员和知青单位在高寒山区艰苦奋斗,通力合作,大搞三通一平,结下纯朴之乐友情之谊。水电路通的喜庆日子,女知青一身撒梅服装,头戴鸡冠帽,分不清谁是知青谁是村姑?烟盒舞旋律四起,乡下人城里人在打谷埸上载歌载舞不分彼此,融为一体。当看见同呼吸共命运的知青返城,干部社员们依依难舍地拉手不放。在老爷山的二京村,有的哭起来说听说你们要走了,以后再也不会回来了,今后我就再也见不着你们了!在场知青不禁流下热泪。……后来的年月,深居楼宇相连的街巷里知青们一次又一次回当年的村子,看看难忘日渐衰老的大爹大嫫们,相互说不完的话又说,情末了又情。……。此情此景,缘于毛主席时代,己空前绝后了。

    这段红色历史,别人不诊惜,我们珍惜。我们不记录保存,别人不会记录保存。也会有人记录保存,但面目全非,掺入猩猩之血。等谁呢,几十年了,两鬓斑白,我们动手干吧。现在,板桥公社高石头村知青戴幼兰捐款义举,给力二期工程,感动顾问们也纷纷行动,并开会号召昆明(官渡)知青、当年社队干部、带队干部和知友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慧出智慧,众人拾柴火焰高。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在喜庆小知青下乡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团结努力,让这段红色历史化为物质景观,和雄峻苍茫的乌蒙山脉,每天迎接壮丽曰出。虚妄非难成为空响,遗垢土尘扫荡殆尽。让云南知青人生最后得一抹温暖!

 

 

原区知青文化研究会(知青之家)协助,于2024年国庆完稿

             

李超英、苏风仙二位好:

           2015年, 十年前,你二位在官渡区北大附中礼堂亲自设计并组织一台“悠悠岁月,看见你们格外亲”,开一次五百多人“社员大会”,非常成功,非常开心,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通过口头、视频的四处传播,引起省内外轰动。你俩功不可没!

             今年,是官渡区小知去下乡50周年的大喜曰子,我们老顾问以及众多小知青殷切二位再出山,主动利用你俩的声望、经验和资源团结各路人馬,排除一切干扰,克服一切困难,确保12月再开一次社员大会,在撒梅源举办“悠悠岁月,记忆难忘”一台文艺盛演,以告慰上山下乡各条战线的老领导们、知青们、同志们、朋友们!他们也会像主人一样积

 极热情参加!           “乌蒙山脉老爷山在,我们知青犹在”!

  

          程约汉等顾问、戴幼兰、郭金莲等小知青

    2024年国庆

微信截图_20241206223912.png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整个农耕民俗博物馆占地660余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为1800平米,博物馆于2016年9月12日正式挂牌开馆运行,它是滇域农耕文化馆、记忆工坊、知青云南记忆馆、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综合实训基地)三馆合一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共分三层:负一层序厅主要展示的是知青云南记忆馆;二层为滇域农耕文化馆,三层为二十世纪初法国农村生活景象老照片展示。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5308845996
13008663266
网站管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主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http://www.zqbwg.wang/bbs_23825806_zqbwg/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