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工坊知青馆
  • 虔纳知青馆公众号
首页 >> 滇域农耕知青记忆馆 >> 官渡区红旗渠知青碑 >>修建瑞丽知青纪念碑那些往事
详细内容

修建瑞丽知青纪念碑那些往事

时间:2025-02-09  【原创】       阅读

修建瑞丽知青纪念碑那些往事

                

张正纲

 

2007年初,情系瑞丽知青联谊会第三任会长,时任瑞丽市政协主席杨治祥同志,拿着蔡正非、黄尧两先生所撰《知青纪念碑碑文》来找我商量,想将两壁合一。因二位均属我省文界高人,我岂敢班门弄斧!我请他去找陈江老师。杨主席却说:“就是陈江叫我来找你的,你是知青联谊会首任会长,现在还是名誉会长呢,你不能再推了!”我无语,只好答应试试看。鉴于瑞丽老年文协会刊《榕苑》在知青中小有流传,我将三篇碑文刊于《榕苑》第四期上,以期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把这些历史文献”重新刊印是往事的最佳手法,现将碑文征询意见稿附于——

****************************************

知青纪念碑碑文

(征询意见稿)

 公元一九六九年初春,“文革”乱像正炽,国运危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中国大潮涌起。是时也,部份北京、上海、成都、昆明等地近八千余子弟先后于斯雁聚,谱写“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篇章。一九九六年,中共瑞丽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国营瑞丽农场诚邀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过泼水节,共谋边陲振兴大计。其间,回乡近三千知青与数万父老乡亲在这1020平方公里土地上,演绎了一幕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情大剧,产生了情系瑞丽知青联谊会;活动组委会发出筹建知青纪念碑倡议书,得到知青热烈响应、捐款并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历经十余载,从立意、设计、征文、筹款至建成,得到各方鼎力相助、群众热情支持,知青蔡正非、黄尧写来碑文,阮春生、杨小彪等更是费尽心力,始在瑞丽江畔铸就今日之恢弘碑石。

知青纪念碑为瑞丽、德宏知青而立,亦为一千七百万遍布神州大地的知青而立。共和国一段特殊的风云岁月,连同一代知青的特殊生命历程将永远镌刻于此。

知青纪念碑,也为边疆父老乡亲而立,正是他们,用宽阔的胸怀与质朴的情谊接纳了知青,让知青融入到第二故乡,耕稼食,历练羽翅结庐牵篱,雏燕有哺;苦乐与共,遂就切偲之诚;相濡以沫,同度风雨人生。边疆的繁荣昌盛,凝聚着知青的智慧和汗水,知青与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也将永远镌刻于此。

知青纪念碑所记往事,已随时代远去,历史任人评说,时光不会倒流。历经磨难,当年的知青而今已逾天命之年,或看白驹过隙,笑傲毁誉荣辱;或走四海天涯,函容成败得失;或喜春华秋实,细嚼悲欢离合;或思物理人情,重述是非曲直。生命有涯而多彩,青春无价而永恒。一代知青坚实的青春足迹,已化为青山,溶入流水,与岁月同步,伴天地共存。

 

诗曰:

           青春无悔走天涯,

           情撼边关泪如花。

           鸿雁纷飞旧梦,

           一碑矗岸纪韶华。

        

                 情系瑞丽知青联谊会综合成文

             执笔:首任会长、古稀人张正纲         2 0 0 7  5 

 

    后记:黄尧,蔡正非两先生系我省学界大师,所撰碑文遣辞精妙,文采飞扬。遵杨治祥主席嘱,拟将两壁合一。鉴于碑文字数有限,只得忍痛割爱,斗胆为之。又鉴于本刊在知青中小有流传,故将三文刊于《榕苑》供知青朋友切磋,提意见,以使碑文臻于完美。事先未征询两先生意见,尚祈海涵!

                                2007年5月17日 张正纲谨识

 

蔡正非所撰知青纪念碑碑文

 

公元二零零六年五月,知青纪念碑在云南德宏瑞丽落成。此碑从立意、奠基至建成,历经十载艰辛,其间知青踊跃捐款,各方鼎力相助,群众热情支持,始铸就今日之恢弘碑石。

    知青纪念碑为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四万集合于德宏各县市的知青而立,为三十四万汇集于云南高原的知青而立,为一千七百万遍布中国大地的知青而立。共和国历史中一段特殊的风云岁月连同一代知青特殊的生命历程将永远镌刻于此。

知青纪念碑也为中国农村、农场及边疆的各族父老乡亲而立,正是他们用广阔的胸怀与质朴的情谊接纳了知青,让知青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朝夕与共,遂就切偲之诚;相濡以沫,同度坎坷人生。边疆的繁荣昌盛浸透着知青的汗水,知青与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也将永远镌刻于此。

知青纪念碑所记十年之知青往事已随时代远去,历史任人评说,生活依然前行。历经磨难,当年的知青已步入“天命”之年:或看白驹过隙,笑傲毁誉荣辱;或走四海天涯,函容成败得失;或喜春华秋实,细嚼悲欢离合;或思物理人情,重述是非曲直。生命有涯而多彩,青春无价而永恒。一代知青坚实的青春足迹化为青山,溶入流水,与岁月同在,与天地共存。

                           公元二零零六年五月四日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原瑞丽知青)

                              

     黄尧所撰知青纪念碑碑文

 

     公元1969年初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中国大潮涌起。时,“文革”灾祸未息,乱像迭生,国运艰危。昆明知青三万余人泪别故城亲友,分次到达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所属县乡。部分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知青亦先后于此雁聚。彼时也,德宏大地舒展胸怀,慷慨接纳,各族人民结庐牵篱,箪食壶浆,亲情无间,一若己出。雏燕有哺,故而奋飞,山海呼应,大风作歌,知青以其所知,奉献于此,更以各族乡亲为师初学人生,耕稼自食,苦乐与共,亦有搏战艰难,牺牲成行。至今,三十八载矣。知青史事,或歌或咽,自有评说,然青春血色,殷殷灿灿,已化成 盈野鲜花,与大地共存矣!

    德宏,勐巴娜西——古称“乐土”。何乐之有?天地人和谐也;瑞丽,美丽之地。奇美何在?碧江如链,阳光温煦,坦荡从容,与大千交汇也。万众稚子得以与此结缘,莫不为大幸!自1971年,知青始有返回,然魂兮归来?“第二故乡”梦根生发,如树如花,故知青再返,鸿雁纷飞,数十春秋未绝。而故土党政竭诚运筹,乡亲壅道迎迓,情动青山,泪洒绿野,其盛状穷史未有!

    今由原昆明知青倡议,得瑞丽市党和政府恩助,欲共建碑载。特邀万古不息之瑞丽江为心证情证史证,又借此地青树掩映、凤尾长书、象鼓作乐、宝光辉耀,勒此碑以记之。愿盛世永久,万民康泰。当事及后人珍重此情,永志不忘。

                              公元2007年元月15日

                  作者系云南作家协会主席,原潞西县知青)

注:以上内容刊于《榕苑》第4期   

***************************************************

意见反馈回来,大家都赞成就用综合成文的《征求意见稿》,但蔡黄两位不同意动他们的作品。杨主席没法,只好舍弃英文一说,将蔡黄两先生所撰文,一并刻到了2007年始建于瑞丽江广场的纪念碑上(刻于背面)

图片5.png

         2007年落成的瑞丽知青纪念碑全景照

 

矗立瑞丽江广场的知青纪念碑,深受世人瞩目和喜爱,然而存在多问题:一碑二文,好像碑是为撰文者而立;碑文系用电脑字镌刻,显瑞丽、知青没文化;碑文无英文翻译,缺乏国际化、大旅游气象;正面见不到碑文,似此碑无文;两碑文均未写一九九六年瑞丽诚邀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过泼水节之壮举,更不写该活动组委会关于建知青纪念碑的《倡议书》,纪念碑从何而来?!且黄文还有“今由昆明知青倡议”似乎是纪念碑由来的误导,蔡文有“公元二00六年五月,知青纪念碑在云南德宏瑞丽落成。”而此时,知青纪念碑尚八字少一撇呢(黄文写于2007年1月15日!)!凡此种种,都需要纠正。

人们对已建成纪念碑的议论和意见,让情系瑞丽知青联谊会第四任会长,时任瑞丽市政协主席的岩板同志十分不安。我和岩主席都有追求完美之癖,总想弥补知青纪念碑留下的遗憾。也许是天意使然吧,2012年5月,旅居纽约的知青书法家、词赋家黄田先生莅临瑞丽,在老年文协“欢迎黄田先生回家”的活动中,引发了修缮知青纪念碑的动议。

(附《永恒的知青话题》)

*****************************************

永恒的知青话题

——“欢迎黄田先生回家”开场白

 

张正纲

 

今天是2012年5月29日,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这榕苑陋室欢迎大家仰慕已久的、令中国著名书法家庞中华先生感佩、称之为“杰出华裔高人”、“一颗名星”,并热情著文向海内外介绍的中华辞赋家联合会学术副总监、北美中国书法协会副会长黄田先生,这是我们莫大的荣幸!黄田是个性情中人,他十分关心瑞丽,早就从瑞丽江网站知道瑞丽老年文化协会2010年黄先生回成都,罗文秀、胡文珍等知青将我们的《榕苑》期刊介绍给他,在他脑海中,单位行文靠刻蜡板、油印机印的七十年代初的瑞丽,30年后怎么能搞出这么一本彩印图文并茂、装桢不俗的杂志,而且还是一伙老年人自带干粮搞出来的令他感动不已,在激动、翻看之余,打听并拨通我的电话,从此黄先生就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逢年过节他都主动给我打电话,他的作品成了《榕苑》和《瑞丽榕苑网页》的一棵大榕树。黄先生传来的第一篇作品《瑞丽情赋并序》,刊于《榕苑》2010第三期,其叙瑞丽地理风物之精、述民族风情之妙,乃时人闻所未闻;籣亭书风展我辈见所未见。大家爱不释手,郑建邦先生激情写下了读后感。他接着相继传来的《红军颂》、《凌云赋》、《咏观海潮赋并序》、《雪夜蜀怀》等大作,眼下正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黄田先生对辞赋的深刻见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传承,必将受到社会的尊重和炎黄儿女的爱戴!

黄田先生一九七一年与成都支边青年一起来到瑞丽,在勐卯农场六队后转碗厂劳动四年,是当年北京、上海、成都、昆明四大城市到瑞经受锻炼的8000子弟之一,由于他聪颖好学、孜孜不倦,经川大、日本、美国等学府、地深造,如今成了拥有知识财富的佼佼者。史无前例的文革十年,历史地造就了知青一代人,这代人现在年龄都近花甲之岁,正是今天时代的精英一群,现时,他们正推动中国走向灿烂明天。黄田先生十分珍惜“知青”这段经历,十分热爱边陲瑞丽这一方沃土,将其视为第二故乡,用心写下了将永垂青史的《瑞丽情赋并序》。他以国际名人之尊,甘入我会为会员,正如杨非老师一样,以此来表达其对这美丽地方的一片拳拳之心!正因为如此,我斗胆将今天活动的主题书写为“欢迎黄田先生回家”,谢谢黄田先生高兴地认同,还望先生今后“常回家看看”!同时十分感谢市政协艾徐副主席、情系瑞丽知青联谊会杜增发秘书长和市文联、书协的领导与我们共同参加今天的活动。

瑞丽各族父老乡亲与知识青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不解之缘。1996年中共瑞丽市委、市政府和国营瑞丽农场诚邀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过泼水节,近3000知青与数万父老乡亲在这1020平方公里土地上,演绎了一幕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情大剧。正是这次活动产生了“情系瑞丽知青联谊会”;正是这次活动组委会发出了建知青纪念碑倡议书,在知青们的热烈响应下,于十一年后有一座雄伟的知青纪念碑在瑞丽江边耸立;因为这些活动以及“知青墙”的建立,瑞丽被有关方面列为全国“知青文化旅游胜地”之一。然而,现在的纪念碑,一个碑却有内容基本一样的两个碑文,且两碑文都不提1996年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联谊活动,更不提倡建纪念碑的壮举,碑文缺了英文不合时代要求,碑文用的是电脑字,显得瑞丽没文化。老天爷将黄田送到瑞丽,以他深受庞中华大师推崇的行书来书写纪念碑碑文,以他留学并定居美国二十余年的英文底子和填词作赋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力,将纪念碑碑文翻译成英文,实难找到出其右者。

趁对纪念碑清洗维修之时,对碑文进行完善、重制实为盛事,值得庆幸的是,黄先生已应允一定完成任务。有原勐卯农场成都知青、现为中华词赋家联合会学术副总监、北美中国书法协会副会长黄田先生的书法和英文译文,此纪念碑必将为瑞丽、为知青、为“知青文化旅游胜地添彩,百世留芳,在神州绽放异彩!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黄田先生致词!

(附:瑞丽《知青纪念碑碑文》,请原在瑞丽支边、插队的知青们广泛发表意见!【见前。此处略】

注:此文刊《榕苑》第23期

      ***********************************************   

     黄田承诺书写和翻译碑文,推动了瑞丽知青纪念碑的完善工程。在岩板主席和联谊会秘书长杜增发等同志的倾情运作下,完善工程于2013年6月28日举行竣工典礼。

(附典礼照片)



完善后的纪念碑,正中增加了毛主席铜像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语录,右上方是由黄田书写的碑文和翻译的英文,左上方是傣文、景颇文的“知青纪念碑”书卷造型,碑的正前方增设了18面象脚鼓,背后的蔡黄两先撰文依然保留。(附修缮后纪念碑全景图)

图片2(1)(1)(1)(1).png

修缮后的纪念碑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历史,边疆老百姓是把知青和毛主席联系在一起的。但也有人说“瑞丽人扯蛋,现在到处在拆除毛泽东像,瑞丽却反而树毛泽东像!”这些,就留给后人,留待历史评判

(谨附上一篇与知青、知青联谊活动及知青纪念碑密切相关的旧作《我的知青情结》如另页,一并请方家指正!

                         

                         2017年7月于榕苑

****************************************

我的知青情结

我读书是在江苏南京,1961年毕业,从昆明直接分配到地处天涯地角的瑞丽八一拖拉机站工作,比知青进瑞丽早了8-10年;由于所学专业是农业机械化运用,常年在广阔天地里驰骋,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但我领着薪水,不用“苦工分”;知青下来的时候,我正被“专政”,先是“反动技术权威”,后来成了“长期隐藏在拖拉机站的一个大特务”,被关在办公楼下一间严实的屋子里,未能有幸当过“红卫兵”。拖拉机站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让我踏遍了瑞丽的山山水水,接触了农场、农村许多知青,跟有些知青交流过思想,倾听过他们的心声;在农场、农村,知青都是文化人,他们最先操弄当时的先进生产工具,我曾为有些知青解决过技术问题;有的知青曾被派到拖拉机站学徒,我当过他们的师傅,我与知青有不解之缘。斗转星移,知青回城了,有些知青还跟我保持着书信来往,我出差到有熟悉知青的地方,都要挤时间与他们聚一聚,我把自己也视为一名老知青。

“文革”这一特殊的风云岁月,产生了“知青”一代人,“知青”这一特殊的生命历程造就了一代精英。当年支边、插队瑞丽农、农的八千子弟,现已遍布全世界,从政者有省军级领导,更有厅处级干部无数;科技界、教育界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经商者不乏亿万级企业家和大老板;全国各种媒体也有瑞丽知青的身影。特殊岁月特殊人,知青一代人永远忘不了知青岁月,忘不了逝去自己青春年华的第二故乡;他(她)们对第二故乡魂牵梦萦,充满感情与憧憬,希望第二故乡大发展、快发展,并愿为此尽一份绵薄之力。这是动人的情感、宝贵的资源。瑞丽在改革开放中应充分珍惜和发掘这一资源,让知青的巨大潜能在瑞丽这块热土上迸发,为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服务。

1996年,瑞丽市委、市政府会同瑞丽农场,邀请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过泼水节,重温旧情,共忆离别,同谋瑞丽发展大计。瑞丽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城市到农村层层发动,老百姓听说知青要返乡,真是“磨刀霍霍”,高兴得不得了。这次活动虽开展晚了一些(1993年就有动议),但规模宏大、气氛热烈,整个瑞丽成了一个大舞台,近三千返乡知青与几万群众尽情演绎了一幕人生苦乐与悲欢离合的感情大剧,数不清的、感人肺腑的精彩镜头映入人脑,同时珍藏在无数家庭的影集里。杨非也融入了这次活动,因为杨非在勐秀山创作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一烩炙人口的一代名曲,我1995年12月亲笔写给杨老师的邀请函特别写明,请他最好在目脑纵歌节到瑞丽来,杨老师却选择了泼水节、正赶上知青返乡洪流,无意中也成了“还乡团”的一员。杨老师是性情中人,面对如此震撼人心的真情实景,陪着大家流下了倾盆激动的泪水;杨老师是知青们的偶像,他的出现真是为联谊活动锦上添花。这一次返乡活动,成都、昆明知青来得最多,逾两千人,而且组织有序,打着“重返第二故乡”,“还乡团”等大幅标语,一路宣扬瑞丽而来;北京知青次之,上海知青来得少,不足百人。由于发动得早,准备时间较充裕,许多知青又是回城后第一次重返瑞丽,大家都有精心的策划;有的给市委、政府、农场制作了精美的锦旗,有的以知青户名誉向村小学捐款,向生产队、向村委会捐电视机、收录机以及广播器材等,至于知青与群众互赠衣物及其他小礼品则不可胜数;农场农村群众更是把二十余年思念之情倾注于迎接知青返乡,有一条标语这样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亲人就是老知青。”多么感人!

1996年的联谊活动,产生了“情系瑞丽知青联谊会”以及情系瑞丽知青联谊会北京分会、成都分会、昆明分会,通过了联谊会章程,按照联谊会章程,瑞丽的一把手担任联谊会会长。我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发起人之一,后来瑞丽市委发文,明确由我来当这个“情系瑞丽知青联谊会”的会长。我请求将瑞丽农场原成都知青任希雄(即毛弟)、郑永品等同志调到市里并成立专门的联谊会办公室,种种原因专职办公室终于没有建立起来,原拟赴上海联络上海知青成立“情系瑞丽知青联谊会上海分会”的事亦进行。我觉得九六年这一次扣人心弦的大活动,就像烧了一把稻草火,远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至今愧疚不已。1999年我退休了,我要求将“会长”一衔交请政协承接,市委满足了我的请求,但另挂我一个“名誉会长”之虚衔。2006年瑞丽成立老年文化协会,我任协会主席,2007年瑞丽成立老年大学,市委聘请我为老年大学校长。我通过文协和老年大学所办期刊《榕苑》,不断与知青联络。呼唤和撞击知青的第二故乡情,解我的知青结。《榕苑》每期发往知青住地近百份,在知青中小有流传,可以说《榕苑》是为瑞丽老人而创,也是为知青而创。但愿《榕苑》这一平台,能成为瑞丽与知青间的一座桥梁,为沟通情感和振兴边陲各项事业发挥积极的作用。

1996年那次联谊活动,还由活动组委会发起了筹建知青纪念碑的倡议,知青们群情激奋,有的提议要建纪念馆,有的提出建成知青纪念园,大家纷纷解囊,当即就筹到资金十九万余元;昆明知青阮春生一人捐资三万元,并承诺,如果建成纪念园,他还要再捐资,还提出用市场化运作来搞。老阮的这种激情,引发了我的反思,老实说,发起知青大返乡,瑞丽市委、市政府算是“敢吃螃蟹”的了,组委会斗胆发起建知青纪念碑倡议,也真够解放思想的了,因为那时知青问题仍然还是个敏感话题,许多人都尽量不去直接面对,九六年联谊活动之所以成为“迟来的爱”,也许可为佐证。关于知青这一话题也许还待留给后人评说,九六年活动时,我曾有一首小诗赠知青朋友,表达了这种意思:几回手茧磨破,几回蚂蝗咬脚?上山下乡是与非,如今不必评说。二十余年过去,彼此历尽坎坷。改革开放涌大潮,重来泼水欢歌。

建知青纪念碑,历时十余年。九六年联谊活动组委会倡议并通过,旋即在东南亚 .南亚风情园中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此后历经征集设计方案,审定方案,再次集资,重新选址,找制作厂家,施工,征集碑文等过程,终于在杨治祥会长任内“一碑矗岸纪韶华”了。毋庸讳言,因为联谊会没有专职办公室,是纪念碑迟迟难于耸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选址有个小插曲:二战时,蒋介石利用了印度洋和伊洛瓦底江航运之便,将国民政府的“中央飞机制造厂”迁到了瑞丽雷允不毛之地,1990年代初,瑞丽曾致力于“打通西线,借江出洋”;1999年,瑞丽又策划借助飞虎队陈纳德将军遗孀陈香梅女士之力,将原“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南山机场”遗址和淘宝场、鲁赖王城遗址及国王召武定墓等连为一体,辟为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抗战文化为核心,建二战纪念碑及其历史陈列室;因为知青也是一段历史,遂想把知青纪念碑(这里设计成“纪念园”)也纳入其中。这一精彩策划因李登辉鼓吹“两国论”和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而夭折了(见拙作《一个夭折了的精彩策划》,刊于《榕苑》总第五期),一个较宏大的知青纪念园设计也一道胎死腹中。关于碑文也有段小插曲:知青纪念碑文征集通知发出后,蔡正非教授于零六年五月四日第一个拟好碑文送来;07年元月15日黄尧主席也拟成并送来碑文,在广泛征求知青意见不得结果的情况下,杨治祥主席托我将两文精华熔于一炉,我在其间增植了瑞丽市政府诚邀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并倡建“知青纪念碑”等文字。以“诗曰:春春无悔走天涯,情撼边关泪如花;鸿雁纷飞觅旧梦,一碑矗岸纪韶华”结束碑文。我在后记中写到:“黄尧,蔡正非两先生系我省文学界大师,所撰碑文遣辞精妙,文采飞扬。遵杨主席嘱,拟将两璧合一。鉴于碑文字数有限,只得忍痛割爱,斗胆为之。又鉴于本刊在知青中小有流传,故将三文刊于《榕苑》,供知青朋友切磋、提意见,以使碑文臻于完美。事先未征询两先生意见,尚祈海涵!”后来得知,两先生不同意动他们的文字,主事人没有办法,只好略去英文碑文,将两先生碑文并列刻于碑上。

马杰超先生孜孜不倦于记录撰述知青往事,现正在写《知青纪念碑续集》,其精神感人至深。马先生约我写篇短文,我说我就写写我的知青情结吧,结果“情结”没有好好写出来,偏向了知青大返乡和建知青纪念碑的过程。东拉西扯,超出了“短文”的篇幅,惭愧!     

古稀人张正纲识。  2014.10

*************************************************


整个农耕民俗博物馆占地660余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为1800平米,博物馆于2016年9月12日正式挂牌开馆运行,它是滇域农耕文化馆、记忆工坊、知青云南记忆馆、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综合实训基地)三馆合一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共分三层:负一层序厅主要展示的是知青云南记忆馆;二层为滇域农耕文化馆,三层为二十世纪初法国农村生活景象老照片展示。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5308845996
13008663266
网站管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主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http://www.zqbwg.wang/bbs_23825806_zqbwg/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