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林扬同学口述知青历史
看了林扬同学 “口述历史”的视频短片,深深感到我们这一辈 “老三届” 知青,人生经历坎坷是如此艰辛……
林扬同学在同学中,可以说是下乡时间最长的知青了。是“口述知青历史”最有发言权的人。知青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大多都经历了 “劳动关、生活关和思想关”,而后来,每个知青的感受却不尽相同。下乡时间短的,可能感受会肤浅一些;像林扬这样在农村扎根10 余年才返城的,其感受又大不一样。
知青这一代人正在逐渐逝去,知青“口述历史” , 将成为后人研究知青历史,最珍贵的影像资料。回想10 多年前,当时崔永元还在央视,开办了一个叫“小崔说事” 的栏目,先后整理了抗战老兵、文艺界、文化界著名演职人员的 “口述历史” 栏目,对其进行抢救性采访。之后,又马不停蹄,派出栏目组,前往全国各地,拟对全国 300名知青进行采访(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每个省市分配名额只有不到10人)。抓紧抢救性收集整理知青 “口述历史” 资料。该栏目组组长是央视记者赵一工,2013年,他带领了一个 4 人的团队来到云南。在昆明先后采访了朱克家、王曦、林扬、杨惠雨,高德敏、杨小彪、段玲英、刘大为等知青,实时进行了视频录制的采访。采访时赵一工组长亲自出面,一对一用一问一答方式,采访以上几位知青。并且对每个知青的采访,至少都安排了半天的时间。其中对朱克家、王曦的采访,均在一整天以上。
现在这些采访视频,已经随崔永元从央视工作调动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后,存入传媒大学国家历史档案馆。
辉 宇 报道
听了林扬同学口述历史,对他叙述知青脱胎换骨的“劳动观,生活观,思想观”感同身受。当时从学生为农民的转换,繁重的农活,艰难困苦的生活,最难的看不到希望的郁闷,心绪的死灰。我们一中是在沿龙川江的六个大山区,其艰苦程度人们根本难以想象,有的同学为潜水解决涵洞堵塞而被吸进涵洞,瀑雨猛下蒲川二十多老乡为围田被冲走六人。曾有老点老乡问我,是不是你们那个大寨子闹饥荒才来到我们这里,令我苦笑无语,仔细想想,是啊是闹饥荒,并非粮食饥荒。
陇川昆三中三个初一知青因思家心切硬要翻越高藜贡山,迷失方向,再也走不出大山,最终两人命丧山峦。有个同学病残名义返城,实在是找不到工作,中心粮店扛大包数年,成千上万知青因企业改制买断工龄成为江湖人。知青命运多舛,生计都成问题,更何谈其他。
知青的命运就如此如草介,让人痛心疾首!
现常提及对知青这个群体即将落幕之际,应对其历史文化进行及时性抢救,对此,我真是迷糊的。知青,整体读过几年书?学有所成,著书立说比例?该总结的是否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对国家、社会贡献几何?生活的状况?生老命死的现状?空谈无益!
整个农耕民俗博物馆占地660余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为1800平米,博物馆于2016年9月12日正式挂牌开馆运行,它是滇域农耕文化馆、记忆工坊、知青云南记忆馆、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综合实训基地)三馆合一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共分三层:负一层序厅主要展示的是知青云南记忆馆;二层为滇域农耕文化馆,三层为二十世纪初法国农村生活景象老照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