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评论
曾经拥有邓小平,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幸运
来源:
凤凰网
2021-02-24
今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逝世24周年的日子。
24年前的今天,小平去世的消息传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记得我当时正在人民大学的东门外和朋友吃饭,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几个非常悲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父亲,我父亲悲痛的说不出话。我们一家人,对小平的感激,对他离去的悲痛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没有小平,我们很难想象我们这个家庭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我相信中国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有我们同样的感受。
小平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家庭,很多个体的命运。
▲ 图片源自摄图网
我经常说,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运气。已故的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在他的《国家兴衰探源》中曾经感叹:“人们往往在历史的神秘法则面前感到困惑:为什么许多声威赫赫的庞大帝国逐渐衰亡或毁于一旦?为什么许多蛰居蛮荒默默无闻的民族崛然兴起,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与灿烂的文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关于国家兴衰的秘密一直也是学者们热衷的长盛不衰的话题。
然而,不管如何解释,你总会发现,在一个国家兴衰的必然的背后偶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在“文革”之后为什么开启了伟大的改革开放道路,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必然的。
但是,事实上,如果你认真研究改革开放40多年的真实历史,你一定会发现,在“文革”过后,中国有很多道路可以选择,可以继续选择过去的那条路,不一定就走不下去。当然,也可以选择改革开放的道路。
中国为什么最终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并且改革开放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则完全是因为偶然,因为中国幸运地拥有了一个叫邓小平的人。邓小平不是必然的!拥有邓小平,是中华民族5000年最大的国运,是中华民族的运气。
过去总有人认为,没有邓小平,总会有其他的“小平”领导中国走向改革开放,这是一种天真的想当然的思维。其实,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绝不是一帆风顺的,看看改革开放的真实历史,和思想观念领域的不断交锋,改革可谓险阻重重,绝非坦途。
在每一次改革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小平总是能够力挽狂澜,推动改革的大方向不改变不动摇。正如当年的改革闯将谷牧所言:“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每项关键举措的推出,每一个重大步伐的迈进,都是小平同志殚精竭虑、雄腕运筹的结果。”这绝非夸大之词。
特别是,他在晚年的“南巡”,更是在改革面临夭折的情况下硬生生被他一个88岁高龄的老人给拉回到正确的轨道,并从此奠定了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的主基调,让姓社姓资的讨论暂时偃旗息鼓。
▲ 图片源自笔者截图
小平的“南巡”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的印记是难以忘怀的。1992年 小平“南巡”之时,笔者还是人民大学大一的学生。我清楚记得,92年春节后的一天晚上,一个年轻的老师(这个老师,就是后来去国家信息中心工作的范剑平老师)来我们宿舍,神秘地和我们说“要变天”了。
当时,“小平南巡”讲话还未公开,但已经在一些非公开场合引发了热议。对于当时还是大一学生的我来说,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个事件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伟大的事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遵义会议”和伟大的转折点。
我只记得,在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去中央党校发表支持“南巡”的讲话之后,我们人民大学沿用了很久的“政治经济学”的老教材正式被废止,而在“小平南巡”之前,我们刚刚学习了这本教材中关于“计划经济”以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论述,而以“小平南巡”为界,这样的说法已经真正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显然,“小平南巡”的意义绝不在于改变了一本教材的命运。20年后我们回顾这个伟大的事件,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一个真正的攸关中国改革命运的转折点。“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式被正名,市场机制长期被压抑的活力开始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如果说,小平南巡前的12年,中国是真正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改革的未来在何方的话,在“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已经非常清晰,市场经济成为当代中国改变物质贫穷的不贰选择。
正如江泽民十四大报告中,对“小平南巡”深刻评价所言:“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小平南巡之前,中国当时的气氛之压抑,“左”的走回头路思潮的疯狂,对改革开放的否定和抨击极其嚣张,小平正是在这个关键时期,以88岁的高龄,挺身而出,用自己最后的,也最震撼的力量,硬生生将中国改革开放从“左”的思潮中解救出来。
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还说:“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一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
面对左派人士对改革开放的否定和抨击,小平严厉警告:“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谁不改革,谁就下台”,这些极具魄力和勇气的话,在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极其振奋,荡气回肠,给人信心。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位88岁老人的南巡,中国的改革开放不知道还要徘徊多少年。
当然,小平对改革的历史功绩不仅是他晚年的“南巡”。他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变法”成功的案例,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具有政治大智慧的人物,他知道改革如何破局。
他第三次复出之后,抓科学,抓教育,并且在他的主导下毅然决定在1977年就恢复高考,现在看来,这是多么聪明的举措。他一眼看到了中国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可谓内外交困,思想混乱,人心涣散,小平面对的是真正的一副烂摊子,很难找到一张好牌。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小平以他的大智慧,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改革宣言,对外善交友邦,对美国开放,对日本开放,和东南亚邻国修好关系,对内讲“实事求是”,强调“不争论”。
因为他非常清楚中国很多人的劣根性,一争论,任何事都办不成。他也很清楚,改革究竟应该怎么搞,不是他的智慧能够说清楚的,所以他强调“白猫黑猫”,“摸着石头过河”,这是真正的大智慧。
他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留下了丰厚的物质遗产、制度遗产、精神遗产和继续改革的遗产,他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没有之一。
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的第三次闯关的时期,中国经济在经历4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也处在一个大周期的转换过程中。改革面临的形势及复杂性不亚于1978年那个时代。一些时不时跳出来否定改革的阴魂依旧飘荡在中国的上空。解决中国问题的钥匙仍然是小平的改革开放,实现改革在各个方面的破局。仍然是秉承小平的遗志,把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进行到底。
现在的很多年轻一代的人对改革缺乏了解和基本的尊重,以为中国经济能有今天的发展是必然的,认为世界上所有国家在过去40多年都是如此发展的。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今年究竟在过一种什么样的日子,中华民族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命运真的很难想象。
我特别小的时候,记忆中总是吃不饱,小学开始知道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的理想,我当时对共产主义最大的想象是,能每天有白面馒头吃,那一定是共产主义。但是,当时我立即否定了自己的这个想法,认为这不现实,即使共产主义也不可能每天有白面馒头吃,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白面。然而,一个包产到户,不到两年,这个在我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每天吃白面馒头的共产主义理想就变成了现实。这就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这就是小平的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我们坚信,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会变,也不可能变。只要坚持这条大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过去的多年,我多次去深圳,也多次去莲花山拜祭小平,感恩他对我们一家,对我父亲的命运带来的改变,用我父亲的话说,“他救了我们全家”。
今年,等疫情结束,春暖花开之时,我仍然会去代表我已经去世的老父亲,我们全家去拜祭他老人家。
0
阅读
0评论
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柏烧鹅:
*
货币符号:
¥
金额:
*
实际支付金额:
*
在线预定
推荐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豆瓣
上一篇
下一篇
为你推荐
知青题材的纪录片
全国知青文化活动资讯(二)
考略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经济社会背景
从红卫兵到知青的“自愿”与“自慰”
余杰
菏检·星光 | 以知青岁月作为引领青春的灯塔
相关评论
全部评论(
0
)
取消
×
账号登陆
找回密码
登录
没有账号请注册
更多登录方式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