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原因探析

2025-02-13

70年代末结束时,已有近1800 万城镇知青被下放到农村。它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牵动了亿万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它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趋于沉寂。

但是,它留下的历史震荡还没有完全消失”①。那么发动这场运动的缘由何在呢?笔者认为,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解决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升学问题

旧有的教育体制、机构等实行了改革,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计划性,盲目性很大,原来各级学校不合理的比例尚未能基本改造过来,小学发展过多,高等及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较少”②, 1953 年对中小学进行了整顿和巩固,压缩了初中 小学的招生人数,结果,是年未能升学的总数由 1952 年-

102 万人上升到 1953 年的 213 4 万人。此后,从 1953年到“文革”发动前的 1965 年,除 1958 年外,我国小学200 万以上。

大量学生不能升学,又必须安置,面对这种形势,《人民日报》 1953 12 3 日发表了题为 《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的社论,提出“引导农村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乃是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的基本办法”。这可以说是日后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的源头。以后几年形势日益加剧,一些城市由于升学就业问题处理不当,引发了青年学生请愿闹事事件。 1957 2 18 日至 4 14 日,刘少奇从北京出发,沿京广线南下,做了 56 天的考察,并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在长沙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经刘少奇审定后发表在 1957 4 8 日的《人民日报》 上, 和高小毕业生部分升学、大部分不升学的情况,是正常现象”,“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总的趋势将是有更多的小学和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学,必须参加生产”,“就全国说来,最能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 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

这篇社论实际上代表党中央向知识青年发出了下乡务农的指示,在千百万中小学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60 年代初, 三年困难后的调整,使得未能升学的人数又一次攀升。“文革”爆发后,从 1966 年下半年开始到 1968 12 21 日,毛泽东发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口号, 全国出现了一个上山下乡的热潮。各地学校基本停课,大学不招生,工厂基本不招工。

二、解决城镇就业难题

1956 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原本可以通过发展个体 经济、小集体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来拓宽的就业渠道被堵 死,致使城镇青年就业门路越来越窄。 1952 年城镇个体劳 动者人数有 883 万人,到 1978 年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 15万人③,政府几乎找不到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同时,“ 五”时期的城镇就业政策,伴随着“三大改造”的进程,也 作了相应的调整,对劳动力实行统包统配,造成了待业人员 对国家的依赖。实际上,国家既统不了,又包不起,许多人 消极地等待就业, 而许多行业又有待开发, 造成有人无事干, 有事无人干的怪现象。 1950 年至 1955 年,全国登记失业人 数分别为 366 万、37 万、24 万、439万、119 万、54 万,但1956年猛增至102 . 5万④,这清晰地说明了就业政策的调整给城镇就业带来的影响。从产业结构来看,优先发展重工业,高积累,也大大限制了城镇就业容量。新中国成立后,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道路。由于战略重点向重工业倾斜,除了“一五”时期 和 1963 1965 年三年调整时期外,重工业占国家投资比 重,都在 50%以上, 比苏联还要高 (苏联重工业投资比重最 高时期不超过 40 %)。这种产业结构导致了资本对劳动力的 排斥。 根据统计分析 :每亿元投资, 用在轻工业能容纳劳动力16 万人,用在重工业只能容纳 5000 人。在新中国成立后 近 30 年的时间里,在第一、二、三产业关系上,重生产, 轻流通,轻服务,片面强调城市的生产性质,忽视了第三产 业的发展,导致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萎缩,这就大大限制了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大国, 1949 年底人口已达 54亿。同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为深重,“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人口速增的危机普遍缺乏较清醒的年我国人口已突破 6 亿,60 年代初已接近 7 亿。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建国初期,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和男女平等的提出,原本无须就业的广大妇女,纷纷走出家门,要求工作,形成了与城镇知青争岗位的局面,给当时的城镇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从可能性条件来看,当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确实需要大批的知识青年。与个体经济不同,农业合作社的建立需要许多管理人才和初级办事人员,而且由于当时我国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相当落后,文盲众多,于是鼓励有文化的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也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农业合作化运动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西方的封锁遏制无所畏惧,然而,对美国提出的“和平演变”策略却深感忧思。尤其是1956 年,可谓多事之秋。国际上,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并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国内, 从1956 9 月到 1957 3 月间,全国发生了数十起共约万多工人罢工、 请愿事件。 有几十个城市发生了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这引起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 度警觉。毛泽东认为,匈牙利党的错误在于“官僚主义,脱 离群众,工业方针错误,工人减薪,资本家简单地被打倒,知识分子未被改造,反革命分子没有镇压”⑤。

 

由于少数右派分子趁机向党发动攻击,整风运动转向反右派斗争,并严重扩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反动派”,他们在“民主党派、 知识分子、资本家、青年学生里都有,共产党、青年团里面也有”⑥。 我们看到, 许多旧知识分子, 由于过去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 轻视劳动人民,因此,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经不起社会主义斗争的考验, 成了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 今天的知识青年, 应该从这个历史事实中接受教训,努力参加生产劳动,首先 是体力劳动,到工农群众中去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坚强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成为忠实的社会主义的战士。”

在国内,为了“反修防修”,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此时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政治意义更加鲜明,基本可以说,是培养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党中央认为,“既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又有现代科学文化的新的一代农民、 工人、士兵,新的一代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就是我们要培养的新型接班人。他们不仅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成为领导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基层干部,并且从这一支队伍里,会涌现出各种人才,成为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无尽源泉。”⑦“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被蒙上浓重的政治色彩,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知青的首要任务。

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而要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消除三大差别,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间的差别。党中央把知青上山下乡作为实现这目标的一条途径,称其“既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贯彻毛主席提出的备战、 备荒、 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 对于缩小城乡差别、 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⑧。

综合来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原因复杂,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的整个运动过程就不难发现 :这期间高潮和低潮相紧缩”呈反向运动,即当经济发展“过热”时,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则相对较强,与之相应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则处于低潮;反之,当经济发展“紧缩”时,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受到限制,与之相应的知青上山下乡则处于高潮。这一切都表明,经济因素是决定知青上山下乡的根本性因素。尽管如此,我们在看到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同时, 也要看到教育、人口、政治等其他因素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客观结论。

 


阅读 0评论

新型智能化环保无公害卫生间

欢迎惠顾

欢迎惠顾

专注一件事,改变世界环境:研发设计生产制作零排放环保卫生间,国家专利技术保证!世界上最大的卫生间生产基地(年生产500套各种规格型号的零排放环保卫生间)欢迎参观选购合作!世界最牛卫生间,需要的找我!联系电话:15911558829. 13518732269\15308845996\13987156190

在线预定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