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工坊知青馆
  • 虔纳知青馆公众号
详细内容

知青高康良的故事

时间:2021-02-08   作者:庄天佑  【转载】   来自于:美篇    阅读

虬津那些年,知青那些事

——虬津老知青口中和共和国史料中高康良的故事

 

        那些年,虬津不叫镇,叫“人民公社”;那些年,先后有上百名上海知青在江西省永修县虬津公社插队落户。    


        原沪光青年队知青说,那些年,高康良是站上高坡挥手一呼,立即有人响应的一位知青大哥;张公渡后生老俵跷起大姆指:高康良,洽嗄(好样的)!那些年,没有名片,高康良就是沪光青年队、虬津知青闪光的名片。

 

        老知青从没忘记青葱岁月里,当年虬津的那些事;共和国也永远记着“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老知青高康良的故事。


        从当年老知青的点滴讲述中,从“共和国故事70周年专题”《青春记忆》之“知青先进代表”珍贵史料中,我们回想那些年,重温那些事。


(一)张公渡奋战洪水的故事


讲述人:连苏平.原张公渡一队上海知青


        张公渡一队的知青点,隔着圩堤紧挨着修水河,是一个木质结构的瓦房,墙是竹片泥巴糊的,算是当时村里最好的房子了。


        下乡第一年夏天(笔者按:1969年6月下旬),天降暴雨山洪暴发,队里通知防洪备粮,我们班10名知青,准备了硬梆梆的茶饼,储存在阁楼上备战洪水。


        山洪下来了,不断冲涮着圩堤,经不住洪峰一波又一波的冲击,终于被拉开一个口子,洪水破堤而入。


        水浸到我们屋前,作为知青班班长的高康良指挥把所有的行李物品搬上阁楼;水快要进屋了,高康良又带领全体知青转移上阁楼。后来发现,洪水夾带着上游漂下来的各种垃圾,在门前越堆越多,木屋承受不了阻力,汲汲可危。我们把二扇门板卸掉,再把四周的墙拆光打通,让水穿流而过。人说家徒四壁,我们连四壁也没有了!


        天下着雨,10个人透过楼板的隙缝看着洪水上涨,发现水中有蛇,盘曲于屋柱,企图沿着柱子爬上来。于是我们每人手拿一枝竹竿,蛇一靠近立即挑拨下去。


        晚上,屋里的水已齐大腿。高康良下楼,看看还有什么东西需要搬上来,我在后面小心翼翼地提着煤油灯。


        家徒四壁,其实已经没什么可搬的了,远远地望见灶台上有团黑乎乎的东西,以为是抹布。不行,抹布也要带上去。高康良是近视眼,手抓到“抹布”,惊魂地大叫一声:蛇!随之“连滚带爬”地回到楼上。实在是太可怖了!


        茶饼吃完了,锅中的剩饭已长毛不能吃了,10个人断了炊。正在这时生产队派人划着船,给我们送来了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感动的大家是热泪盈眶。


史料:

        “在抗洪抢险战斗中,高康良冒着危险抢着下水去堵漏,他在堤上跑来跑去,在水里钻进钻出,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洪水被制服了,高康良圆满地完成了上山下乡的第一份答卷。”


        “在洪水退后的运土修堤和送肥抢种中,别人是挑两只土箕,他却挑4只,扁担挑断了换一根。队里分配农活,每次他都要求拣最重、最脏的干。”


        “1974年,高康良担任了大队副主任,团总支书记。”


(二)沪光青年队的故事


讲述者:汪迪.原鄱坂二队、沪光青年队上海知青;王康华.原张公渡四队、沪光青年队上海知青


讲述(并执笔)者:徐丽华.原张公渡三队、沪光青年队上海知青

 

汪迪:


         1975年秋天成立“沪光青年队”,我本不想去。下乡插队快六个年头,我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正在复习功课积极备考,去麻洲青年队新地方,不是前功尽弃了吗?队长高康良动员我,我说出了心里的想法。高康良说,到青年队会一视同仁,劳动好优先推荐。


          青年队成立一开始就有两件大事要干,首先是在山顶挖一条水渠,引水上山把荒山变良田,第二是在一片山头挖坑种果树。这两样都是非常辛苦的重活,我整天埋头苦干,是青年队的主要劳动力。第二年我脱颖而出如愿以偿进了上海交大。现在想来,当时成立青年队,高康良是有远大理想的。


徐丽华:


        沪光青年队的成立于我而言,最大的好处莫过于不用为一日三餐犯愁——知青食堂,我的福音。


        从小喜欢绣花织毛衣,哼着小曲踩缝纫机的我,虽然也帮妈妈洗菜做饭,却一点也不喜欢烹饪。不曾想知青食堂的大任后来却落在了我的头上。


        最初,队长高康良让队里的女知青一人一天轮流做饭,我以为这个模式会一直延续下去。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会变成我一个人的事情。


        我喜欢到大田里,迎着清风,沐着阳光,插着红薯苗……。哼着“越苦越累心越甜”,淋着细雨,拔出带泥的红薯,硕果带来欣喜。


         嗯,在高队长的带领下,风吹日晒雨淋都变成了有意义的事情。看,带着笑容扛着锄头走在前面的高队长,裤腿卷得一只高一只低,很滑稽,心里只想笑。好歹一个大队长,咋这么不修边幅呢?转念又一想,高队长要把宝贵的时间用来思考大事——知青队的未来锦绣前景,裤腿吗,往上一撸,一秒而成。不会像我们那样一折一折地往上翻,还要对称。


       真希望有个人可以把我换下来,喜欢室内工作的人还是有的。高队长不容置疑的决定让我不得不打消换岗的念头,服从领导安排的组织观念是坚定的。高队长说:大家辛勤劳动回来,齐聚食堂,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仿佛回家。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尽力做到最好,不辜负高队长的信任,让大家有回家的感觉。从此开始了日复一日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工作。


        点着油灯,凝望晨星,炊烟袅袅升起;繁星坠落,灶堂熄火,记录当天账目。


        不远处,传来队友们的欢笑声……

              

王康华:

 

       1978年知青“大返城”,青年队绝大部分的知青都“顶替”或者“病退”回上海了,我木知木觉还在队里,人家告诉我,到县医院出一个证明,可以回上海去了。我回答人家,我身体那么好,哪里也没毛病,怎么让医生开出证明?人家说我傻。


        摒到第二年,我摒不住了,跑到县医院说,我想回上海,医生看看我的脚背,开出了一个证明:脚背高,不适合农村劳动。


        1979年2月,我离别虬津。我是最后一个告别沪光青年队的上海知青。我离开时,只知道队长高康良还在沪光青年队里。


史料:

        “1975年秋,公社党委为了便于领导,让知识青年更好地在农村发挥作用,决定把分散在全公社的24名上海知青,集并到麻洲大队涂家岭上,建立个独立核算的知青认,并让高康良负责。”


        “1978年夏末秋初,正当高康良带领大家奋战“三秋”的紧张时刻,社会上一股“回城风”刮到了涂家岭上。没几天,在农村战斗了近10年的伙伴们纷纷离开了,队里除了几个老农,只剩下了高康良和另一名知青。禾苗没人管,拖拉机没人开。而且又偏偏碰上了罕见的大旱……”


        “在这严峻的关头,为了不使这个队垮下去,高康良还兼出纳、拖拉机驾驶员等工作,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为了不使知青队这年的收入减少,他组织拖拉机为造纸厂运稻草赚运费,他每天4时就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在他的带领和精心组织下,秋收秋种任务胜利完成,油菜种得比上一年还多。”


        “高康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贡献,党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

        他先后两次上北京,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高康良荣获全省新长征突击手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的光荣称号,当选为省五届人大常委和全国青联委员。”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5308845996
13008663266
网站管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主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http://www.zqbwg.wang/bbs_23825806_zqbwg/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