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王震在对塔里木垦区的开发建设进行了多次考察后,深感兵团缺乏新生力量,尤其是缺乏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劳动者。
作为农垦部部长的王震,首先想到了动员上海知识青年来新疆参加开发建设。这样,既可以减轻上海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也可以为新疆输送一批有文化、有朝气的知识青年。
因为临近春节,加之天气寒冷,输送工作比较困难。当年,工作组分三批输送了462名上海知识青年到新疆后,就暂时结束了输送工作。
为了支援农一师的生产建设、开辟上海青年就业的出路,1963年年初,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上海市委,要求派出工作组赴新疆进行考察。
动员上海青年放弃城市生活,投身于边疆的农业生产劳动,即便是当时,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上海市特别注意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思想立场坚定、能联系群众的骨干分子,以此来带动整个动员工作。
经过动员、报名、体检、政审等一系列手续,被批准到新疆的上海青年,首先会收到一张粉红色的“录取通知书”。
为了保证十万上海知识青年到新疆后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国家、农垦部给每名青年都拨发了一定的安置费。
上海青年进疆后,兵团各师按照班、排、连的编制组织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实行供给制。
地处南疆塔里木盆地的农一师,是最早接收上海知识青年的地区,也是安置上海知识青年最多的地区。截至1965年年底,到农一师参加垦区建设的上海知识青年共计40962名。
同样地处塔里木盆地的农二师,1963年首批接收了2000余名上海知识青年,之后的四年间,共有1.63万名上海知识青年参与农二师垦区建设。
1966年1月7日,农三师在天寒地冻的叶尔羌河畔隆重建师。当年,农三师接收了4000余名上海知识青年。
1961年,200余名上海知识青年被分配到兵团第七农校学习,毕业后有50多人被分配到农七师工作。到1966年,参与农七师垦区建设的上海知识青年达到了4000余人。
农八师、石河子市曾经是一个小村庄。到1964年,一座军垦新城拔地而起。这其中,就有1000余名上海知识青年的功劳。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记载:从1961年至1966年,兵团职工人数从50.52万人增加到80.85万人,净增加30.33万人,其中上海知识青年为9.7万人,占增加人数的32%。
如今,这些上海知识青年有的已经离我们远去,有的年事已高。他们为新疆和兵团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