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工坊知青馆
  • 虔纳知青馆公众号
详细内容

建议停止“上山下乡”运动第一人

时间:2021-07-10   作者:吴新明  【转载】   来自于:腾讯网    阅读



吴新明,1965年考入哈军工。先后在国防科技大学和蚌埠坦克学院任教。1989年后致力于军事历史、军事教育研究。先后出版并在各报刊杂志发表纪实文学作品多篇,专著4部《王牌军校哈军工》《王牌军校:高端访谈》《军中名校哈军工》《长河浪花-65571传奇》。


原题 

建议停止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的第一人,张衍






作者 :吴新明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文化大革命中困扰了全国人民达9年之久的一个历史事件。

当时,为了解决红卫兵干扰了伟大领袖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战略部署,也为了解决城市青年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1968年12月12日,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伟大号召。

图片
当时,毛主席的话是全国人民的“最高指示”,林彪讲:“指示就必须执行,最高指示尤其要执行!”全国的热血青年们立即行动起来,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整装待发、开始奔赴农村,奔赴边疆,上山下乡运动在华夏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其势如排山倒海。运动波及面之宽,涉及到全国所有家庭,几乎无一死角,它造成了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城市人口向农村逆向的大迁徙,形成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人望低处走”的奇观。

由于运动违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当时社会出现了许多光怪陆离的现象,给现代文学孕育了一块难得的“富矿”。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一个特殊的派别:“伤痕文学派在中国文学领域异军突起。“伤痕文学”就是专门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生活的。伤痕的含义,顾名思义,是给社会和知识青年留下了永久的创伤和烙印。
由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毛主席亲自倡导和发起的,所以,运动本身具有不可动摇的神圣性。可如此神圣、浩大的运动,到1977年秋天还是停止了下来,谁是第一个拨动了运动的休止符,建议停止此事的呢?他就是鲜为人知的张衍同志。

张衍少将

张衍同志原名张剑凯、字任侠,祖籍山东滕州,1917年出生在安徽省灵璧县大庙乡高宅村。先后在蚌埠江淮中学、安徽凤阳高等师范学校等学校就读。他求学期间,正值国家动乱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鲸吞中国。张衍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他积极投身于学生的爱国运动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张衍积极参加蚌埠江淮中学组织的援助黑龙江抗日义勇军的“援黑队”,曾到北平面见过张学良,要求赴东北抗日,后被张学良劝回。
在“一二·九运动”中,张衍在安徽凤阳高等师范学校共产党员童汉章和何寿昌等老师的领导下,又积极参加学生们举行的游行示威、街头讲演等活动,教育民众,反对日本侵略华北,反对国民党中央政府执行的对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妥协的政策。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衍愤感国民党政府太黑暗,1937年他毅然奔赴延安,被选送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衍投身于革命队伍后积极进取、勤于学习、并且成绩优异,由于他政治素质好,又有好的表达能力,毕业后被留校任政治教员。历任抗大总校政治教员、主任教员、抗大六分校政教科科长,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情报处三科科长,民主建国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晋冀鲁豫野战军九纵敌工部部长,豫西军区第五军分区副政委,中原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宣教部部长。
建国后,张衍历任西南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军事工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政委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张衍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在西安任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政委的张衍同志,同许多正直的干部一样,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和无情打击,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初,张衍被选调到国家计委,来到国家决策机关,出任副主任。当时的国家计委主任由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同志兼任,这位老领导用其所长,分配张衍主管文教、政工、办公厅和军工企业等项工作。
此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国家正处在拨乱反正的关键时期,许多事情都乱成一团麻,真是百废待兴!如何搞好自己分管的计划工作,自己工作的突破口应选在何方?经验告诉张衍,做工作同打仗一样只有找准突破口,才能干好本职工作和不辜负上级委以的重任。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走城市、下农村,把调查研究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终于找准了工作的突破口。

余秋里接见国防科大干部
张衍在城乡社会调查中敏锐地发现: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关心和大家议论较多的,是“知青”问题。
调查中发现,中国的国情实际是,当时农村并不缺乏劳动力!城市的青年学生大批派到农村,使我国农村本来就富裕的劳力变得更加过剩,造成了人力资源极大的浪费!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后,已经是路人皆知的道理。改革开放后40年,大批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出现了“农民工”潮流,早已证明了张衍当时对这个问题判断的正确性。但在当时,人们在理论上似乎并不明白!或者是心里明白也不敢说!
调查中张衍还发现,下乡后的城市青年学生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首先是环境的影响,早已失去了初来农村时的热情,绝大多数人不安心农村劳动,他们中多数人出工不出力,因而劳动效率十分低下;更有甚者有一部分人由于失去了生活目标和希望,在农村自暴自弃,使知识青年实际上成了农村的一个新的负担;更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当时大批下乡知识青年都已经到了婚嫁年龄,但由于传统观念上的工作问题还没有着落,又身在他乡,多数人不敢也不能结婚,这就造成了城市的家长和身在农村的知青在两个方向上人心躁动,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讲,每年为了安置大批的知识青年下乡,国家每年要拨出大批的经费,年度计划高达数十亿元(国家和地方各10亿元,共20亿元)。张衍认为,这些资金如果拿来办实业,可以安排几百万人就业。可眼下全部打了“水漂”。

图片1978年底,云南兵团知青要求回家请愿现场

综上事实,张衍得出结论: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并不能给国家创造出什么效益,反而浪费了国家大批有限的资金。他将此种现象归结为“三不满意”:即“本人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村也不满意。”此事对国民经济毫无裨益,实属得不偿失!再也不能坚持下去了!如果硬性维持下去,可能会形成社会新的不安定因素。那样,从政治上出发的所谓“再教育”,实际上成了一句空话,甚至是反话!
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生前决定的大政方针,张衍知道,自己一个小小国家计委副主任,建议推倒此项政策,需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相反,自己不动议此案,照样可以平安地做官。但张衍认为历史既然把自己推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对上,自己要为领导当好参谋,对下,要反映人民的呼声。俗话说得好:为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于是,他横下一条心,定下决心:向领导讲实话,为人民排忧解难,向全国人民都深为“闹心”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开刀!

1979年夏,青海知青在省政府请愿现场

他亲笔起草报告,斗胆历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条条积弊,并建议国务院领导和党中央,尽快停止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按计划让知青分批分期返城并有计划地安排工作。同时,报告还对当时的工农兵大学生分配问题,也提出异意,建议取消“哪来哪去”的分配方针,改为“按工作实际需要分配”。
此报告得到了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同志的积极支持,经他签发,国家计委拟请知青回城的报告呈报到国务院。由于报告写得有理有据,报告中列举的统计数据和许多典型事例,有力地说服了中央的多数领导,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和党中央专门开会讨论并批准了张衍承办的报告。
这样,历时9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到1977年秋冬终于宣告结束。1978年开始,各地不再组织动员城市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而兵团和在乡知青大规模的返城运动,也渐次拉开帷幕。
张衍的这段历史功绩,长期无人知晓,直到2003年8月他快去世前三个月,才自己讲了出来。现在看来,如果不是张衍建议停止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这件事迟早要停止,但可能要推迟一段时间,也许会是几年!那样,国民经济将会遭受更多的损失,全国人民也要多受几年熬煎。张衍的这段历史贡献决不可磨灭,应当载入青史!
 
 2021年6月25日

1980年11月,支边的上海知青在阿克苏请愿
 
吴新明专列

吴新明:哈军工同学,

我们这一代的生不逢时

从哈军工到彭泽的芦蓆棚厂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部分插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5308845996
13008663266
网站管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主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http://www.zqbwg.wang/bbs_23825806_zqbwg/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