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1970年的一个秋天,四川莽莽群山里,那个叫羊圈头的地方,忽然就多出了一个清瘦矮小的身影。
青年点这个具有复数含义的词,用在谢非身上,似乎是有点不妥。因为他住的地方,只有他一个人。如果非要说他住的地方就是青年点,那么他住的就是一个人的青年点。
孤独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产生抑郁的菌床。孤独也是一种修行,可以达到内心的平和。看来孤独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孤独的人,有的认为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也有的认为他一个人就是整个世界。谢非属于后者。
他把装米的木箱子搬到了床前,就有了书桌。捻亮了油灯,就牵来了光明。或是秉灯夜读,或是埋案走笔。那一刻,心灵有了归处。周围很静,静的能听到自己和心的对话。夜色很深,深的无法看清远方的路。
心有千千结,何如一本书。退休以后,谢非开始写他的知青生活,写其他知青的知青故事,他要把埋藏在心中多年的知青情结写出来。历载五年,他写的《知青纪事》结集成册,终于问世了。
《知青纪事》里有短诗,有故事,绝大多数是故事。故事里有农民,有知青,绝大多数是知青。谢非笔尖所触及的人物,都有着苦涩悲怆的遭遇,艰难拮据的生活和有始无终的爱情。
苦难,就像一条绳索,贯穿在这些人的命运之中,由此派生出一折折充满悲情的独幕剧。
不知愁滋味的少年,瞬间平添了烦恼。心中充满了忧思。这个忧思伴随着谢非徘徊在羊圈头的山头上,乡路间,草屋里。多年以后,即使他离开了这里,这段忧思,依然盘桓在他的心头。
好吧,我对你的《圈头的忧思——读谢非的<知青纪事>》一文的读后感就谈到这里。
谢非,四川省宜宾市老知青,文革后的初69级学生,1970年上山下乡在本市兴文县山区插队。1974年底离开农村,先后就读于中等师范学校和省教育学院函授专科,任过小学、中学教师。2014年退休。 从知青时期就酷爱文学创作,直到退休后,才正式认真写作,几年内,已写作包括《知青纪事》在内的各种体裁作品,计约4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