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工坊知青馆
  • 虔纳知青馆公众号
详细内容

知青上山下乡与农民工进城

时间:2021-01-21  【转载】       阅读

知青上山下乡  

  与农民工进城

  

游 济 荃

山东济南老知青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农民工进城看起来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其实两者还是有共同之处的。这就是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国家的发展状况。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决策的失误造成的。正如刘少奇所说,1960年的困难时期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造成的。没有大跃进给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就不会有“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没有“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就不会有经济的收缩,大批工厂下马。没有经济的收缩,工厂下马,就不会使城市的就业机会大大减少。城市安置不了就业,才有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城市的人口到农村去。在城市中,1961-1964年毕业的中学生大部分没有工作,这对本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很大的压力。

  出路在哪里,毛主席指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毛主席挥手我前进”,这才有了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个运动从人口流动的方向上来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因为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口的流动,从农村到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带来了人口从农村流向了城市。

  中国农民工进城的社会背景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建设需要大批劳动力。在1952-1978年长达26年的时间里,我国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终保持了惊人的稳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之比从87.5%降为82.1%,年均下降仅0.25%。城乡户籍制度、口粮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把农民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据统计,1982的农民有7.97亿,3.84亿农村劳动力,差不多占全世界农村人口及农业劳动力的30%。农村的经济使命逐渐被简化为向城市和大工业提供农产品,农民则基本上被隔绝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大门之外。是改革开放才有了农民向城市的流动。

  农民工进城,从人口流动的方向上来说,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因为农村人口的减少反映了国家城市化的水平,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代表了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从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的农村人口由82.1%下降为50.32%,2015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为56.4%。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中国的农村人口统计数字,从1978年占总人口的82.1%到2017年末58.52%,这一个个的数字不是枯燥的,而是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透过数字看到的是农村人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看到的是农村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城市规模的发展扩大是农村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这里并不包括农民工,因为他们的身份没有变仍然是农民。根据济南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全市总人口84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总人口67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5%以上。衡量城市化水平有许多指标,但农村人口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主要指标,从人口统计及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城市乡村的发展这是改革开放最重大的成就。虽然农民工的身份没变,但他们确实于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的改革最先从农村开始的,使农民成为最大的有益者。留在乡村的农民他们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由于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的发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文明。

  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转折。这个转折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是历史性的,知青大返城标志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

  在这个涉及城市、乡村,涉及千家万户的上山下乡运动终结了。一直争论不休的“无悔”与“有悔”,因为经历不同、立场不同,看法自然会不同,没有统一的答案。

  我个人是“无悔”的,因为支边是我千方百计、死乞白赖要求来的,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就当时的形势来说,被时代潮流裹挟着的许多人本身就没有多少可以选择的余地,既然身不由己那何来后悔?

  对知青上山下乡的评价也是有争论的。有认为知青上山下乡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的,也有认为耽误了整整一代人。各地情况不同,知青起的作用也不同。例如云南知青与北大荒知青。为什么大返城从云南开始是有原因的。而北大荒知青对开发北大荒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我认为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就如大部分农村没有刷牙的卫生习惯,在知青的影响下开始刷牙了,就认为农村人都刷牙了,有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知青与当地农民结婚,就改变了社会风气。这些都是言过其实的,知青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但确实有付出和贡献。

  如果跳出个人得失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知青上山下乡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知青上山下乡的积极意义在于,我们是在国家困难时候,以自己美好的青春岁月分担了国家的这份困难,化解了就业的矛盾,不论“悔与不悔”都是有贡献的,我们是无愧的。对40、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共和国所经历的艰难曲折他们都“赶上了”。“赶上了”就个人来说,具有宿命的色彩,但对国家来说则不同。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道路也因国情不同而不同,就如“南橘北枳”。所以这个伟大的事业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是在探索中经历曲折艰难前行的。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那句耳熟能详的名句: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们没有赶上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没有流血牺牲,我们也没有奉献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但我们赶上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我们的贡献是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奉献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用来证明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是“反修防修的百年大计”而是解决城市就业的权宜之计。所以,此路不通,我们返城了,上山下乡运动终结了。

  返城之后,就大多数知青来说,企业改革改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知青又赶上了,承担了改革的成本,付出的是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默默承受这一切,这也是知青在改革中做出的贡献。也有知青创业成功,成为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创造财富的人,例如甘肃兵团的天津知青胡建良,北京下乡知青丁爱笛,济南支边知青索传润,上海知青张刚,山东下乡知青姜丽……,这个名单很长很长,不胜枚举。没有改革开放提供的好的社会环境,就没有他们的成功。

  1968年开始的大规模上山下乡已50年了,我们山东知青支边还要早一些,1965年支边至今也53年。当年的知青都老了,大部分已经退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所有经历的这一切就是历史,我们“赶上了”就没有什么好“后悔”的。我们做了自己能做的事,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进城的农民工,有的在建筑工地为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有的创业成功把自己变成了城里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得农村改变了面貌,和城市没有什么差别了。真正缩小城乡差别的是改革开放,而不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通过知青下乡与农民工进城,我们欣喜地看到的是社会的发展、进步,也看到了我们国家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所幸的是,我们与共和国共同走过了风雨历程,做出了我们的贡献。

  

───────────

  引文出处:

  《发展的主题》周其仁等着,P69、P77,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和2017年末的人口统计数据均来自网络。

  备 注:

  此稿最初写于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又做了补充修改。

    

作者简介

  

  游济荃,济南教育学院退休教师。1948年6月生于济南,1965年5月,参加甘肃生产建设兵团农建十一师工程团,在兵团做过战士、班长、保管出纳,教过连队子弟小学。1978年10月,自农场考入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山东师范大学毕业。毕业后,教中学、大学。1987年晋升中级教师,1993年评为副教授。2003年退休,同年考取初级导游证,2011年考取中级导游证。   

  2015年,纪念济南知青支边五十年,主编出版《昌马归建纪实》华艺出版社出版。

  2018年,七十岁出版《风雨七十年——游济荃岁月文集》香港历史文化出版社出版。

  



  


────────────

  点击下方图片延伸阅读

     

图片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5308845996
13008663266
网站管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主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http://www.zqbwg.wang/bbs_23825806_zqbwg/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