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在云南
成都知青在云南
重庆知青在云南
北京知青在云南
云南知青
绿洲知青文化库
知青刊物
知青子女
知青课堂
大理普陀泉
在线留言
寻找知青
知青优选
农家美食
企业论坛
农家住宿
资料馆
农家娱乐
知青返城
周边景点
关于我们
活跃知青点推荐
知青点
知青活动
网店交易
快速预约
博客
知青之家
单集纪录片合集(70部)
新品发布
国营东风农场留影
酒店预定
体验课学习
家居保养
清洗预定
门店查询
相册
知道
百科
会议活动
公司团队
有问必答
支付卡
我要定制
参展预登记
知青馆工坊
休闲食品
千城茶局
饮料冲调
粮油调品
书画艺苑
360全景
知青之家(世博知青户)
商品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知青馆论坛
微商铺
优惠券
积分商城
团购
账簿登记表
微调研
人员统计
柏烧鹅餐馆
新型智能化环保无公害卫生间
吸音板
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企业动态
产品中心
中医养生
教师人才库
求职
兼职招聘
专职招聘
小时工
保姆月嫂
家庭保洁
委托送花
散文三篇孙向学孙向 茅屋茶场的茅屋,坐落在陡坡上,坡被挖成了阶梯状,每层阶梯建一排茅屋,上下有两排, 每排住五户人家。茅屋大概是匆匆忙忙搭起来的,柱子歪歪扭扭,檩条细小,茅草单薄。不过, 茶场地处大山的褶皱里,四周有大山的庇护,再大的风也掀翻不了这些茅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所描绘的情景,在茶场不会出现。只是墙太过简陋,前后左右,甚至连门,都是细竹破成两半后所编,编得相当粗糙,四下透风,处处暴光, 大家用旧报纸或破纸箱之类的东西糊到墙上,一是堵住寒风的肆意侵入,二是挡住了洗身换衣,身体隐私可能被邻居的偷窥。报纸糊得再严实,声响是隔不住的,人们担心声音的隐私被传了出去,行走蹑手蹑脚,用耳语说话,自有一番难堪、压抑和不快。我和妈妈住进那间茅屋时,左右邻居已先住了人,他们早已把他们的那面墙用纸糊好了,妈妈仍是不放心,她东讨西讨弄来了大叠的旧报纸,让我熬了一锅面糊糊,母子俩奋战半天,终于将四面墙糊上了两层纸。仍不严实,寒风仍然能呼呼地灌进来。我和妈妈到茶场是11月底,云贵高原11月底已是手指能冻疼的季节。那晚我就被冻醒了几次。住茅屋还有许多麻烦的事。夏天,茅草间生活着一种黑色小蚂蚁,其身乌亮瘦长,它们经常掉到你的脖子或手臂上,弹去稍慢,它会出其不意地给你狠狠一口(也可能是用尾针蜇的),这东西跟蝎子般毒辣,只一口,被咬处便肿如黄豆般大,疼得钻心。我和妈妈深受其害,又奈何不了它,只能家中备上碘酒、清凉油之类,挨蜇了赶快涂上药。屋里潮湿也是个头疼的问题。茅屋靠山体,只有半米之宽,一年四季阴气袭人;一场大雨下过,山体与茅屋间的排水沟排水不畅,雨水便灌进了屋里。造屋者当初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屋里的地势是外高里低,灌进屋的雨水不能全部流走,靠里一面便留下了汪汪一层水,十天半月干不了。妈妈本来就有严重的风湿病,这下更是雪上加霜了。我的床靠里,常被浸在水里,住了两年,我也感到身上这也疼那也酸,妈妈唉声叹气,说是屋里的潮气把我害了。茅屋有它的种种不是,住久后,我发现,屋外自有它迷人的风光。我们住的茅屋在下面一排, 往前走十多米,下一个十多二十米的陡坡,便是布柳河。布柳河除了洪水期是浑浊的外,一年有十个月清澈透明,绿得令人心醉。河对岸那面坡,有许多枫树,一入秋,桔黄的、浅红的、咖啡色的枫叶染了一山。初春的时候,它们的叶子则统统是嫩绿,飘出沁人肺腑的清香。坡的一角有片金竹林,金竹是做鱼杆,编竹篓、竹椅、竹桌的上等材料。春天长笋的季节,一场雨下过,粗若手拇指的竹笋争先恐后往地上冒,采回几支,剥去壳,切细了和春节时留下的腊肉一炒,味道清甜鲜美。茅屋门前一条两三米宽的人行道,道那边有一米多高的坎,坎下有块小小的熟土,开春的时候,我随意地种下了南瓜、丝瓜和黄瓜,想不到它们竟蓬蓬勃勃地长了起来。我砍来树枝,借着坎的地势搭了一个瓜棚,瓜藤密密匝匝爬上架子,吊满瓜果。我们家和邻居家都养了鸡,烈日当头,鸡们挤到瓜棚下避暑,久不久不经意地啄一下吊下来的嫩瓜。鸡们悠闲的模样令人疼爱,瓜就任由它们去啄,我是不去哄赶的。最惹眼的当是十多米处,茅屋大门正对着的那棵老桃树,它的主干粗若面盆,枝桠快伸到了我的瓜棚上。我和妈妈到茶场的时候,正值深秋,寒风一扫,它只剩下了光枝。春节过后,妈妈有一天早上到布柳河边洗衣,路经桃树下,突然惊喜地叫我快来看,原来枝桠上布满了花骨朵儿,有的已绽开了红艳艳的花朵。桃花开了足足一个月,妈妈时常倚在门框凝视它们,久久不愿离开。我想,桃花定然给妈妈沉重压抑的心情带来了些许抚慰。这排茅屋住着五户人家,除了妈妈是“ 劳动改造” 对象,另有两家大致如妈妈的身份。但把这茅屋说成是“ 牛棚” ,似乎说不过去,因为另两户是响当当的革命工人,上面一排规格一样的茅屋,住的也大都是茶场工人。看了季羡林老先生的《牛棚杂忆》,觉得他们好幸运,住的是瓦房,冬天还可以烧煤取暖。对“ 牛棚” 的解释, 我觉得应该是这样:“ 文革” 期间,哪怕是有暖气的高楼大厦,只要住的是“ 牛鬼蛇神” ,都应叫“ 牛棚”。在茅屋住了三年多,妈妈获得了“ 解放” ,担任了茶场的会计,住房也从茶场的角落,搬到了中心地带的瓦房里。瓦房只有一间,十多平方米,居然有天花板,隔音效果很好,妈妈办公和我们吃住都在这小屋里,这里没有潮湿,冷风灌不进来,隔邻人家吵架,这边也听不见。不过,那枫树,那竹林,那碧水,那桃花,那小小的瓜棚,在家门口见不到了。生病1974年,我寄宿玉洪中学读书。有天傍晚,感觉昏昏沉沉,硬顶着到下晚自习,头重脚轻回到宿舍,一头扑到床上,对集体宿舍数十人熄灯就寝前那几十分钟的喧闹,便浑然不知。晚上做了许多恶梦,最为可怕的是我独自仰卧于一间空旷偌大的庙堂里,梁柱上或蹲或附着许多妖魔鬼怪。它们或大或小,或男或女,或青面獠牙,或长耳吊眼,或口流残涎,或鼻喷污血,或突兀扑到我眼前,或倏忽远离我至遥远的天国。我怕得惊叫,吓得发抖。肯定是我恶梦里大喊大叫了,同学叫来了班主任杨老师。杨老师墩厚壮实,满脸络腮胡,声如洪钟,性却温善。他是我初中两年的班主任,数学老师。是他叫醒了我?醒来的感觉房子犹如转动的磨盘,我则躺在磨盘上。我认出了杨老师,好像还费劲地叫了他一声,便又陷入了恍惚中,我似乎听到杨老师说我是打摆子,病得很重。后来得知,打摆子即为疟疾,是一种被蚊子叮咬后,可以要命的疾病。不知过了多久,我又陷入了妖魔鬼怪的包围之中。这一次我是大难临头了,它们竟然将我抬了起来,脚步零乱、踉跄地不知要掳我至何处。正在这危急关头,妈妈来了,她一声声轻柔地呼唤我,妖魔鬼怪见状大惊,弃下我逃得无影无踪。我突然睁开了眼。我一眼望见了妈妈。委屈、痛楚之中见亲人的泪泉水般涌了出来。妈妈眼含焦切的泪水,她见我醒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绽出了笑,她一边给我擦泪,一边说:“ 别哭, 妈妈来了, 带你回家治病。”那时是初夏,阳光已经很辣,妈妈只穿一件浅灰色唐装,我穿上妈妈带来的两件厚厚的冬装仍冷得哆嗦。我全身虚弱,走路的劲都不够,一出宿舍门,妈妈就要背我,我不肯,都上中学了,还要妈妈背,怕碰见同学被笑。那时大概是上午已过课间操,学校操场没人的踪影,只有教室传出琅琅的读书声。我的教室在上数学课,杨老师的讲课声我都听到了。“ 回家要向杨老师请假的。” 我对妈妈说。“ 请了。” 妈妈说, “ 是杨老师走四公里到公社打电话,叫妈妈来接你回家的呢。”我心上涌出一股对杨老师的感激,放心地跟妈妈走出了校园。走出校园转一个弯,不见了学校,妈妈蹲下来,也不说话,只是拍了拍自己的腰背。我忸怩了一会,还是趴到了妈妈的背上。妈妈的背暖暖的,有一股淡淡的馨香,一颤一颤的像催眠曲,像摇篮,不一会,我就迷迷糊糊睡着了。小时我不知多少次赖在妈妈的背上不愿下地,还要妈妈一边走一边讲故事,还“ 月亮为什么会跟我走呀” 等等一个一个怪问题拿来问妈妈。那时小,不懂事,现在都初中生了,半个小伙子了,哪还能要妈妈背呢?妈妈背我走了一段路,我迷迷糊糊要下来走。走一走,妈妈又一定要背我。走一段,背一段,我和妈妈慢慢地回家。家在茶场,若尽走公路,离学校有六七公里,抄小径涉过布柳河,爬过黑弯沟,可省去两三公里。 雨季还没到,布柳河水浅浅的,绾裤脚到膝盖就能涉过。清洌洌的水里有无数小鱼在卵石间奔跑,每次过河,总会有鱼跑瞎了眼,撞到我的脚跟上,有种酥痒痒、甜腻腻的感觉。这一次,我又想体验这种感觉。“ 听话。” 妈妈说, “ 等你的病好了,再自己过,呵!”快到下午,我和妈妈终于回到了家。我的病似乎加重了,妈妈扶我到床边,我软绵绵躺下去便不想再动一动。妈妈也精疲力竭,但她没喘一口气,就跑去叫来了场医。吃了药打了针,妈妈紧跟着烧热水给我擦身,熬稀饭给我喝。忙完这一些,已是傍晚。有妈妈在身边呵护,那晚我不再做噩梦。半夜曾醒来一会,隐隐约约听到妈妈在嘤嘤地抽泣,呢呢喃喃在说些老天保佑我的话。上小学二年级时,爸爸去世才两个来月,我患阑尾炎住院开刀。妈妈带我上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我要住院开刀,妈妈一下子就捂住脸呜呜地哭开了。妈妈那时不到三十岁,实在难于承受刚丧夫,唯一的儿子又住院开刀的双重痛苦。医生安慰妈妈,妈妈的同事劝慰她,我腹部尽管疼得直不了腰, 也会说:“ 妈妈不哭呵,我不怕开刀。”想安慰妈妈,劝她别哭了,努力捕捉了一会,妈妈的哭声细若游丝,渐渐消失了,我心里一宽慰,又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已是日上三竿,感觉脑子清醒,精神好多了。只是身子轻飘飘,还是有气无力。妈妈上班去了,留条子叫我吃温在锅里的面条和放在案台上的药。我依妈妈说的做了,然后搬张凳子到门口晒太阳。一边晒太阳,一边望着眼前的景物东想西想时,妈妈拿着一包东西回来了。妈妈当时是茶场的会计。会计工作不很忙,有空闲了妈妈还会和工人们上山采茶打柴。但我病了,妈妈是不会走远的。妈妈带回的一包东西是白糖饼。她将两个饼放在烧开的水里,再放进几调羹白糖,调成稠稠的羹。这东西又香又甜,是那时妈妈发明的高级点心。看我吃了,妈妈又匆匆上班去了。在妈妈的精心调养下,三四天后,我完全恢复了健康,又能入水钻山了。礼拜天,妈妈送我回学校。那天天气和我回来那天一样的晴朗,但心情完全两样,我和妈妈有说有笑,还突然往前跑一段,然后躲于树后,待妈妈走过去了,再从后面追上去,吓妈妈一跳。到了布柳河边,妈妈倒了十多个李果到浅水里,拿出一张手帕叫我抓住四角,然后她将水里的李果一个一个洗净了,甩去水,放到手帕里,然后将手帕的四个角连结起来,包成了一包,放到我的书包里,让我带到学校吃。涉过河,不远就到学校,我叫妈妈别送了,妈妈拗了几拗,同意了。我绾好裤脚,涉水过布柳河。过了河,我回头望,妈妈还没走,我挥着手叫妈妈回去。她也挥挥手,意思是要我走。怕我不走,妈妈就在河边走了走。我走了几步,回头望去,妈妈却走回到了原地。见我一回头,她就又招手,叫我走。我想,我不走得没了影,妈妈是不会先走的。走过几百米的田埂登上一个小坡,上到了公路,再转一个弯,我便望不见妈妈了。我的酒缘我父亲是东北人,东北人能喝是出了名的。我父亲却不沾酒。有朋友来做客,父亲买回一瓶酒,只劝别人喝,自己偶尔沾一沾,也是龇牙咧嘴皱眉头。我和姐姐有一次偷偷往饭里浇两调羹酒,以为味道美,殊不知又呛又辣,白白浪费了一碗饭,结果再不敢沾酒。看来我和父亲一样与酒无缘。不料上高中时,我突然变成了“ 小酒鬼”。我的语文老师韦开端,号称“ 酒神” ,两个鸡蛋一二两黄豆,半斤酒,可当主食。节假日,几个单身汉老师聚在一起,他能将二十来度的散装米酒喝下去两三斤,然后还能背《红楼梦》里精彩的诗章。聚餐的机会不多,韦老师主要还是自斟自饮。他用军用水壶装酒,一壶酒一斤九两,一周喝两壶以上。韦老师喜欢酒却不乐意去买酒,中学离公社供销社两三公里,一个来回,得花很多时间。韦老师认为我的作文写得不错,爱屋及乌,认为人也够意思,一来二去,他有好吃的都叫上我。买酒的苦差自然而然成了我的专利。我是学校的田径队员,有时韦老师将菜逐一弄上桌而又发现酒不够时,我就得施展业余特长,在他限定的时间内跑步去将酒买回来。有功劳当然就有奖励。韦老师对我的奖励除了要我好好学习外,还给我酒喝。我开始接受不了酒,他说不喝酒哪里是大男子伟丈夫呢?他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千古绝句都是他喝得飘飘欲仙,写出来的。末了,他还高声朗诵曹操的名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先是一两调羹,然后论杯上两。插队时全大队知青开会后聚餐,直径两米的大桌子上,每人面前摆一海碗酒,知青头头说喝就喝,谁也不能多喝,也不准赖一口,更不许别人替喝,看谁先倒。广西人喝酒喜欢醉倒一两个人,没有一两个倒下,吐得一塌糊涂,这酒便喝得没了意思。全大队数十名男知青中我年纪最小,这一喝却喝露了脸— — 只有我没有醉倒。这下我才知道,我血管里流的是能喝酒的东北人的血,只要得到调教,训练有素了,也能“ 大碗地喝” ,并且战无不胜,也成酒桌上别人敬畏的“ 酒神” 了。1984年仲夏,在南盘江壮族村子里教书的文友黄爽,邀我们下去采风。说去采风,其实是去喝酒。那年我24岁,血气方刚,喝酒还怕谁?几次笔会活动,我和黄爽联手,喝倒了许多人。下去采风的几个文友,喝酒水平与我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黄爽在我们来到前,吹了我们一通后,将村里能喝善喝的人组成了几拨,准备轮番向我们进攻。壮族汉子是喝酒能手,最善斗酒,知道我们这伙城里来的人这么能喝,兴奋得摩拳擦掌。那一次喝酒,鏖战场面之壮烈,在我的喝酒史上称得上史无前例。我们进门一看,大大小小八九个装酒的塑料桶排成一列方阵,喝酒的碗一碗能盛半斤酒,饭桌由两张长台拼成,主人安排我们与对方一一分开坐下,河界分明,对阵的形势跃然台上。黄爽是当地土著,也是我们的文友,斗酒的立场站在哪一边都不合适,都得挨骂,他怕左右不是人,便充当“ 马夫” ( 专职倒酒的) 。大家都坐下后,他大喝一声“ 倒酒” ,十几个空碗便都盛满了酒。酒是壮家自酿的米酒,味道香纯,度数低,但一口就是半斤,一般人都受不了。喝酒的规矩有酒过三巡之说,说归说,一坐下就干三杯的恐怕已不多,壮族人则不然,酒风容不得半点含糊,受不了也得喝,否则他们就没了热情,没了好脸色,没了你这个朋友。我们都知道这个规矩,不用多一句劝酒话,个个端起碗仰头就喝下三碗,喜得那伙壮族汉子啧啧称赞声响成一片。三碗酒下肚,紧接着往火辣辣的肚里塞大块大块的肉。都吃得差不多了,斗酒便开始了。广西人斗酒,其实不是比酒量,而是比拳。酒桌上常听到的“哥俩好哇— — ” 或“ 来呀哥哥” ,便是正式猜拳前的启始号。壮族汉子个个能喝,如果真的像我插队那次那样,一碗一碗比下去的话,黄爽哪里用得着组织几拨人马对付我们?他知道我们厉害,是知道喝酒厉害的同时,划拳更加厉害。划拳声忽紧忽慢,忽高忽低,碰到打个“ 通关” ,欢呼声顿时如潮;如果这方几个已败下阵,最后一个挽狂澜于既倒,反而将对方统统击败的话,叫好声更是要掀翻瓦顶了。吐的吐了,倒的倒了,我醉眼朦胧,知道对方的面孔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酒性拳瘾均已发作,只管一往无前“ 斗” 下去。屋角外十来米处便是南盘江,正逢雨季,江水暴涨,惊涛拍岸,也被我们不断的吼叫声淹没了。在那小小的壮族小山寨里,我们和一群硬朗铮铮的壮族汉子一同醉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1988年我到深圳后不久,就和几位善喝酒的老师交上了朋友。忙了一天,晚上几个朋友对着几碟凉菜或围着火锅,一边喝一边高谈阔论,那惬意什么能比得上?在我的酒友中,大浪淘沙,已换了一拨又一拨,但老饶、阿湛、张哥、林哥、爱松等几位一直是我的铁杆酒友。一眼望去,饶似《 烈火金刚》 中的“ 猪头小队长” ,稍一相处,才知他一举一止陈佩斯似的可爱。饶的酒风极憨厚,拳输了绝不会赖酒,但常常会“ 憨” 过了头。有次我拿了一瓶“ 人头马” 找到他等几位酒友,大家都说洋酒贵而不好喝,哪里比得“ 二锅头” ,饶立即说那好那好,这瓶就归我一个包了。大家也都乐意。不料我们几个一瓶“ 二锅头” 没喝完,他一瓶“ 人头马” 就见了底。正赞叹他如此豪杰,突见他眼睛发直,踉跄几步冲到酒店门外,摆马步, 双手按膝,仰头长啸,几声“ 呕呕” ,将一瓶“ 人头马” 全吐了出来。绝就绝在他抹抹嘴,回到桌边又和我们干“ 二锅头”。这几年我的过敏性鼻炎日趋严重,发作起来喷嚏打得眼冒金星,双耳轰鸣,眼泪鼻涕一起流,这顽疾最怕酒精刺激,我却照喝不误。酒照喝,鼻炎照治,个中的矛盾谁能解?呜呼,我的酒缘。作者简介请输入孙向学,男。多篇(部)作品在《中国作家》《十月》《花城》《山花》《广西文学》《广州文艺》《湖南文学》等文学期刊发表,并被《小说选刊》等选刊及相关年选转载。长篇小说《岭南烟云》获广东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并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深圳湾》,在央视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中篇小说《一色》获《广州文艺》第二届都市小说双年展奖;长篇小说《沧桑》获第二届广东省有为文学奖;长篇小说《落尘》获第五届深圳十大佳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作家。-END-编辑 | 杨可盈作者 | 孙向学图文 | 来自网络
散文三篇
孙向学
孙向
茅屋
茅屋门前一条两三米宽的人行道,道那边有一米多高的坎,坎下有块小小的熟土,开春的时候,我随意地种下了南瓜、丝瓜和黄瓜,想不到它们竟蓬蓬勃勃地长了起来。我砍来树枝,借着坎的地势搭了一个瓜棚,瓜藤密密匝匝爬上架子,吊满瓜果。我们家和邻居家都养了鸡,烈日当头,鸡们挤到瓜棚下避暑,久不久不经意地啄一下吊下来的嫩瓜。鸡们悠闲的模样令人疼爱,瓜就任由它们去啄,我是不去哄赶的。
生病
我的酒缘
呜呼,我的酒缘。
作者简介
请输入
孙向学,男。多篇(部)作品在《中国作家》《十月》《花城》《山花》《广西文学》《广州文艺》《湖南文学》等文学期刊发表,并被《小说选刊》等选刊及相关年选转载。长篇小说《岭南烟云》获广东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并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深圳湾》,在央视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中篇小说《一色》获《广州文艺》第二届都市小说双年展奖;长篇小说《沧桑》获第二届广东省有为文学奖;长篇小说《落尘》获第五届深圳十大佳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作家。
-END-编辑 | 杨可盈
作者 | 孙向学
图文 |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