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深秋,一个多年不联系的老朋友回到家乡兴文县城,特意约我会面。甫一落座,彼此都感叹,岁月不饶人,几十年的光阴就这么快的蹉跎而去——我们确实都老了!
由于我们是知青时代的朋友,因此会面的谈话内容,除了开头简单的介绍一点各自目前的状况外,主要就是忆及当年我们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及亲密友情。
于是,我们成立了一个筹备小组,邀请本公社知青与会。为了把这个聚会尽可能地搞得像模像样,我特意为这个聚会,撰写了篇千余字的“原回龙公社知青聚会致辞”。
小城的知青,当年下乡,都插队落户在本县,回城后,除了少部分人外,大都生活在本城,因此,要联系上他们,并不很困难。
我们的知青聚会很成功,在县城附近的农家乐举行,AA制,时间两天。第一天,座谈;第二天包了两部大客车,到我们原公社驻地,来个故地重游。
在此,特别要提及的是头一天的座谈会,大家都很高兴,气氛非常热烈。怀旧是谈话内容的主题,大家纷纷追忆那远去的往昔,仿佛历历在目,心潮波动难平。
参与知青会,不但大家的心情特别放松,特别畅快,还有令人特别愉悦的事儿——“打牙祭”——中午公社食堂开饭,有肉吃,可以一饱口福。由于我们平日清汤寡水,难见荤腥,所以能够放开肚皮地大快朵颐,不亦乐乎?!
在我们的心目中,知青会就是知青聚会,因此,我们都巴望着,公社早开知青会,多开知青会。
屈指算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迄今已逾五十年了。我想关于中国青年的这段历史,任何人都是可以评说的,特别是亲身经历者。所以,我有权利、也有资格来记写我所经历的和我所耳闻的。
上述所言,并非多余的话,之所以要多多地饶舌几句,这是因为,我认为这些话题,并非与知青题材的写作主题无关。
真的,我就是一个直面历史的人,忠于史实,良知不允许我粉饰太平。真实的表述那个时代的知青人物,拒绝虚假,是我写作《知青纪事》的神圣使命,否则,我宁愿沉默!
由于我的文字不是单独的短篇,而是由若干个短篇组成的长篇纪实文学,按要求长篇作品不能发电子邮件,所以,我把文字全部复印,并在印刷厂装订成册后,通过快递寄发出去。在此之后,获得新的素材,自己又补写了两篇。
令我高兴的是,今年6月,评委会审阅我的稿子,给予我的评语是:
谢非先生:阅稿评委认为您的长篇纪实作品《知青纪事》文字精美,在表现内容上社会含量、历史含量较高,显示了作者较强的文学功力......中国知青作家杯评委会常务评委孟祥勇……2019.6.14
孟祥勇老师,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着有长篇知青题材小说《地主的女儿》《空中花园》、文学理论专着《龙山的呼唤》等多部作品。孟老师的评语,是对我创作上的肯定,也是一种鼓励,我深感荣幸!
收到孟老师的评语两个多月后,整个征文的评选过程结束,我的《知青纪事》荣获优秀作品一等奖。
《知青纪事》各个篇章,都曾以“羊圈头”的网名,陆续在网上发表过。
在此,谨向为我提供素材的同学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是很难完成这部书稿的。
从知青时期就酷爱文学创作,直到退休后,才正式认真写作,几年内,已写作包括《知青纪事》在内的各种体裁作品,计约4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