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在云南
成都知青在云南
重庆知青在云南
北京知青在云南
云南知青
绿洲知青文化库
知青刊物
知青子女
知青课堂
大理普陀泉
在线留言
寻找知青
知青优选
农家美食
企业论坛
农家住宿
资料馆
农家娱乐
知青返城
周边景点
关于我们
活跃知青点推荐
知青点
知青活动
网店交易
快速预约
博客
知青之家
单集纪录片合集(70部)
新品发布
国营东风农场留影
酒店预定
体验课学习
家居保养
清洗预定
门店查询
相册
知道
百科
会议活动
公司团队
有问必答
支付卡
我要定制
参展预登记
知青馆工坊
休闲食品
千城茶局
饮料冲调
粮油调品
书画艺苑
360全景
知青之家(世博知青户)
商品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知青馆论坛
微商铺
优惠券
积分商城
团购
账簿登记表
微调研
人员统计
柏烧鹅餐馆
新型智能化环保无公害卫生间
吸音板
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企业动态
产品中心
中医养生
教师人才库
求职
兼职招聘
专职招聘
小时工
保姆月嫂
家庭保洁
委托送花
1968年9月9日,我登上了开往内蒙古的列车的。记得头一天晚上,妈妈在给我整理行装时突然哭了:“你们这些女孩到了那儿,如果坏人把你们强奸了,怎么办呢?”这怎么可能呢?我安慰她。当时我把要去的农村边疆想象得非常可爱,对北京城里那可怕的无休止的政治斗争感到厌倦,觉得只要我好好劳动,或许会有一种新的生活在等待着我。母亲十分明智,只送我到家门口。否则她亲眼看到火车站上痛哭离别的场面也许会昏倒的。说实在的,我当时很想离开北京,父亲的被审查,给我带来了巨大压力,我的行动常常受到一些同学的监视,在北京我感到窒息,所以当火车开动时,我只感到一阵轻松。当我坐下,回头一看,只有我和另外一个男同学坐在位子上,这节车厢的100多人还都挤在窗口不停地哭着喊着,这时我才突然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凄惶——从此我就不是北京人了,是内蒙古的农民了。而那里到底怎么样呢?当我们来到土默特左旗北什轴公社南什轴大队第一生产队的时候,受到了比我们想象中要热烈得多的欢迎。前来看热闹的社员把我们包围了。人们微笑着,叽叽喳喳地用我们一时还听不懂的方言议论着。年近60的老队长给我们一个个地端来了红糖水(当地的水又涩又苦,农民怕我们嫌水不好喝,特地往水里放了许多糖)。看着那一张张陌生但热情的脸,我深受感动。我很快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把这感受告诉她,叫她放心。
一年以后才从一位当地的媳妇那里得知,在我们未去之前,生产小队开全体社员大会,讨论要男知青还是女知青时,大家以队里光棍多为理由,一致决定全要女的。因此,当我们9个女知青一进村,马上就被人们评头品足了一番。媳妇说,社员们都称赞老队长有眼光,挑的闺女,个个都长得“拴正”(当地方言,即“五官端正”之意)。队里的大小光棍以及他们的父母为我们的“入社”着实兴奋了好几天。大概由于这个原因,在一开始,生产队从干部到社员,都十分关心我们。队长亲自教我们用灶和风箱做饭。每人在经历了灶火的洗礼——烧掉眉毛和前额头发之后,终于逐步学会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我们集体居住的家里,时常有人来串门,成群的青年男子,也有已婚的男人,还有年龄与我们相仿的闺女们。总之,开始的一个月,我是在十分新鲜、极度兴奋的状态下度过的。但不久,一个偶然的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我们。一天,走在出工的路上,我们突然看到几条狗围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女婴,正在吃那孩子的肠子。第一个发现的同学,尖叫起来,在场的知青全惊呆了。但同行的老乡却若无其事地走了过去。“这是谁干的?是犯法的”。我们气愤地追问。“这有什么?俺们这儿自古来就有这样的习惯。女娃不想要,就扔了。要是娃多了,男娃也照扔。”听说只有1964年四清工作队在的时候,才禁止当地农民弃婴。但工作队走后,又故态复萌了。这种风俗,实际上直接造成了当地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所以有不少成年男子结不了婚,只好打光棍。因而在农民眼中,我们的到来,真是给他们带来了结婚成家的希望。慢慢地,大家混熟了,有人就开始问我们,有没有找婆家。我们觉得很可笑,回答说没有。但老乡并不完全相信,因为在当地农村十五六岁定亲的非常普遍,而我们9个人都已超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在暗中进行调查。“你们别瞒我们了”,一位媳妇跑到我们住处,“你们当中的×××就已经有了男人”。她说的是我们之中的一位同学在北京就和一位男同学谈恋爱了。那个男生在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公社插队,大概是男生与那个村的农民说,他有女朋友,而农民则按照他们的推理认为一定订了亲。大家听了这话十分不高兴。那妇女的一席话,也使那个女同学十分的难堪。在那个极左的年代,我们这些受过大革命洗礼的中学生,男女关系被视为不洁甚至是禁区,多数人都以不谈不想为政治正确。即使那个恋爱中的同学,也有一次对我说:“人为什么要结婚呢?想想太可怕了。”秋收过后,个别同学回了北京,大部分留下来,与贫下中农一起“干革命”。当时内蒙古揪所谓“内人党”搞得较凶,知青因为有些文化,所以大队小队指派我们记录或整理材料。为了调查核实情况,我常常往农民家中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倾听并记录他们的意见,再向大队干部汇报。由于自己的父亲还在受审查,我从不对村民中的大的分歧发表意见,主要是听,并且尽量比较客观地汇集他们的想法。通过调查,渐渐地我也得到了队里不少人的信任。许多人除了向我表示对这种人整人的运动的厌倦外,也跟我谈了不少他们个人的经历,婚姻的痛苦与烦恼,使我对当地农村妇女及其婚姻状况有了较深的认识。那里的农民祖上大多是从山西和陕西逃荒来的。这里的土地肥沃、辽阔。不足是缺水,遇到大旱之年,有时会颗粒无收。到这时,首先将妇女卖掉去换取粮食。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告诉我,她因家里穷,13岁作为童养媳被卖到这个村一个姓韩的人家。她的婆婆,是把她当做一个女仆来使唤。要她做许多家务,喂猪,农忙时还要下地劳动。她的丈夫是一个非常老实、勤劳、沉默寡言的青年。只知道劳动,对母亲百依百顺。而他的母亲,也就是这位妇女的婆婆不准许两个年轻人在一起。晚上婆婆睡在他们俩当中,人为地把他们隔开。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窦渐开,她有意识地接近她的丈夫,但只要一走近,那婆婆一定会用咳嗽暗示禁止。而她的丈夫很怕自己的母亲,总是低着头从她面前走过。到晚上,她有时睡不着,等着婆婆睡着后,就瞪大了眼睛朝她的丈夫那边望,多么希望他能醒着,“他就像个活死人”,这位老太太一边对我回忆着,一边流下了眼泪。在她17岁的时候,遇上了大灾荒,韩家为了活命,把她卖到了河北的一个农民家。她与那人生了一个女孩。但不幸得很,河北省闹瘟疫,她男人死了,为了生活,她被迫改嫁。后嫁的丈夫又死了,这时她想到了老韩,她带着孩子沿途要饭,千里迢迢又回到了她第一个婆家。那时婆婆已死,老韩虽人到中年,但因为穷,仍是独身。他什么也没说,收留了她们母女俩。老韩与这位妇女没有再生孩子。她的女儿出嫁后常回来看两位老人。女儿很爱自己的后父,说他非常善良,对她像亲生父亲一样。这位老太太的最后结局还是不错的,很多妇女被卖后,未必逃得脱死亡的命运。
我本以为像老太太这样的遭遇都是解放前的事,解放后的妇女是彻底翻身了。但越和村里的妇女接触,越感到事实并非如此。内蒙古的冬天太冷,什么活也不能干,我当时每天用一两个小时教五六个闺女识字和算术。当地女孩子从小失学的人很多,一方面是因为穷,另一方面父母认为女孩子反正要出嫁,是人家的人,用不着花钱送她们去上学。不识字,闺女们深感不便。经队长同意,在生产队的一间屋子里,闺女们每晚学习两节课。(白天女孩子在家要作家务)。几天之后,一位中年妇女也主动跑来学习。她叫兰花,甘肃人,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有严重的关节炎(关节已经变形),走起路来摇摇摆摆。自从进了识字班,她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非常认真。但没想到,一个星期之后,兰花的丈夫在我们上课时闯了进来,命令她回去照看孩子。我知道兰花的孩子大的9岁,小的6岁,她离开一会儿是没什么问题的,就对她丈夫说:“你在家看一下不成吗?她在这学点文化有什么不好?”她的丈夫一听,大叫道:“我从来没看过孩子,我们家出了事,找你算账”。说完,愤愤地走了。我当时很奇怪,怎么会出事呢?在场的闺女们说:“他哪是为了孩子,他是怕把兰花给学跑了”。这一解释,我就更加莫明其妙了。一天下午,兰花到我家,讲了她的身世。她是甘肃人,家里很穷。15岁那年家乡闹饥荒,家里人饿得没法,就把她许配给离她家100多里地的一个姓张的人家,换来了150斤小麦。她到张家以后,那个男人对她非常凶狠,常常动不动就打她。两年后一天,她趁人不备,偷偷地跑了,跑了两天两夜,回到了娘家,没想到她的哥哥大骂她,说既然到了张家,就不该偷跑回来,再苦也得呆在那儿。因为已经吃了人家的粮。但兰花表示,她死也不肯回去。她哥哥不由分说,用绳子把她捆起来,放在驴车上,给张家又送了回去。在离开娘家时,她大声地向妈妈哭喊着要求留下,母亲哭着对她说:“苦命的孩子,娘实在是没办法啊!”她被送到张家时,天已经黑了。她哥哥给张家赔了不是,当时就走了。张家把她关在一个柴房里,只听门外有人议论说“等明天再收拾她,打死她也活该”。她想,与其在这儿等死,还不如再逃。她磨断了身上的绳子,趁着天黑,逃出村去,她认准了北斗星没命地往北跑,因为她听村里人说,北边有一个火车站。天亮的时候,她终于到了车站。在那个车站,一个穿得很体面的男人,给她买了吃的。并告诉她说,他是内蒙古人,正在招女工,问她去不去?她一听,就乐了,马上说:“去!去!”那男人指了指身边年龄与她相仿佛的几个女孩子,告诉她,她们都是他招来的。那些女孩子像她一样面黄肌瘦,那年甘肃遇到大灾,灾民遍地,许多农民特别是女孩子都为饥饿所驱使,盲目地向外跑。不幸的兰花,也加入了她们的行列。那男人实际上是个人贩子。一到内蒙古,马上以500块钱一个,把她们分别卖到了几个村里。她被卖给了本村姓孟的农民。毕竟经历过一次磨难的,面对着眼前这位长得十分端正,态度比较温和的男人,觉得也许他比前头的男人要好得多。因而她并没有反抗,就同居了。婚后,丈夫虽然从来没打过她,但因为有外遇,常常夜里不回家。她很苦闷。但这个村里,她举目无亲。她想跟村里人谈话。一开口,大家都笑她的甘肃口音,她只能闭门不出。她本希望跟现在的丈夫好好过日子,但她的丈夫对她越来越冷淡。她的婆婆早死了,只有一个小姑子对她很关心,常常陪她说话。她的公公是个非常忠厚的农民,在生活上保证她有吃有穿。她还能说什么呢?她只是得不到丈夫的体贴。最使她伤心的是她坐月子那个阶段,男人整天不回来,她生了孩子,头一天就下地自己洗脏物,照料孩子,没有婆婆,小姑子太小,一切都得自己来。这样,她在月子里得了病,浑身骨头痛。第一个生的是女孩,第二个又是女孩。男人更不高兴了。渐渐地,她得知丈夫在村里是有名的“浪男人”,有些已婚的妇女常与他打情骂俏。她们常在自己男人外出时招兰花的丈夫去过夜。兰花有时晚上出去找他,但她不知道哪个女人把他的男人夺走了。不但一无所获,还受到村民们的讥笑。她对丈夫完全失去了信心,只想识字,要自己写信给自己的亲人,让他们来找她,给她撑腰。兰花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给亲人发出了第一封信。在1970年6月的一天,兰花的哥哥突然来了。他向妹妹表示歉意。说是当时太糊涂,他事后听说张家是如何残暴地待她,并准备把她往死里打时,非常后悔。母亲临死时,还一再说对不起自己的女儿。哥哥本以为她可能死了,一听说还活着,就马上赶来看她。听她哥哥说,当地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早要是这样,也不会让妹子吃那么多苦。但他觉得内蒙古的生活还是比甘肃好,让妹子好好在这过日子。“你男人说什么?”我问。“他怕我跑了,一个劲儿地在俺哥面前说俺的好话”。打那以后,村里的人们都发现,兰花的男人收敛多了。当地的农民,能组成一个家是不易的。尽管有些人在外面“浪”,但也并不希望失去自己的老婆。兰花哥哥的出现,对她的丈夫是有一定威慑力的。后来我才知道,困难时期,被卖到内蒙古的甘肃和河北的妇女相当多。有些男子对外来的妻子很尊重,两口子日子过得很和睦。但也有兰花这样不幸的妇女,与并不爱她的男人在一起。更有甚者,有些女青年因为年龄太小,当关起门来面对一个要与她同房的强壮男人,竟有当场吓死的。在我们队,有人指给我们看一位老实巴交近30的农民,说他曾花400块买了一个13岁的甘肃女孩,那孩子害怕或是长期的饥寒交迫,身体极度虚弱,到他家几天后就死了。女孩的母亲同时被卖到邻村,当那个母亲听说女儿暴死的消息,差点疯了。当地土生土长的女孩子,命运比这些外来女要好些,但买卖婚姻的风气很甚。女孩子大多十五六岁由父母定亲,然后男家每年要送彩礼,我们在的时候,多的已达到1000多元才能娶得起媳妇。而1000多元,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民来说,是一个很吓人的天文数字。女家拿了男家的钱,就是男家的人了。不管你爱与不爱。当然,也有自由恋爱而结合的,这需要男女青年双方都有相当的勇气,双方的父母也比较开明。许多男子因为穷,即使人到中年,也无法达到结婚的财力。女青年要想独立自由地生活,绝非易事。半年后,我们渐渐听到了其他村庄有北京女知青嫁给当地农民的消息。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对此话题十分感兴趣。有时故意在我们面前大谈特谈。“(知识)青年们结婚不要钱”这个诱人的消息,在农民中迅速地传开了。从知青的内部也得到了证实。在这些嫁给农民的女知青中,有的出身不好,觉得前途无望,只想嫁了有个归宿此一生;也有情投意合,相爱而结合的(为数甚少)。还有属年幼无知稀里糊涂与农民同居的。我听一位有这种经历的邻村女知青对我说,她因为父母都被关起来审查,非常孤独,有家农民一直照顾她,后来把她“照顾”到了自己家,他们的儿子与她同居了。后来她母亲从“牛棚”里放出来,听说此事,马上打电报让女儿回北京。直到跟母亲长谈之后,她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真奇怪当时怎么那么糊涂?”她说,忆起此事,她非常后悔,回村后再也没到那农民家去,他们没有履行任何法律手续,当时两人也都没到结婚年龄,所以,那家农民也没有再找她的麻烦。到了1969年下半年,不少地方出现了诱、逼、压女知青与当地农民结婚的现象。例如:凡是与当地农民订婚的女知青,工分就比一般知青高。有的村干部主动当红娘,如遭到拒绝,就降低那个女知青的工分,使她靠那点工分活不下去。我们因为9个人在一起,加上大队小队的干部没有这样出格的,所以当时在并没有感到有特别大的压力。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小组的组长,悄悄地与当地的一个姓秦的农民儿子定了婚。订婚时男方还在当兵,所以我们组知青谁也不知道。但村里的农民早已传开了。冬天我们都回了北京,只有组长还留在村里。她当时被另一个小队借去当会计,要年终结账,不能走。但不久我们在京的知青就传说她疯了。为了弄清到底是真是假,我先回了村。进村后,直奔我们家,家门锁着。有人告诉我,她在秦家。我找到秦家,组长果然躺在他家的炕上,脸色发青。跟她交谈,并没发现有什么不正常。我把她接回了我们知青的家,问她到底出了什么事?她笑笑说,什么也没有,就是有两天,她想哭,想笑,把农民吓坏了。不一会儿,曾在前一阵陪过她的两个闺女来了。她们告诉我,组长是被吓疯的。那天晚上大约已经10点多了,她们3个人正坐在炕上说笑,突然一个闺女发现窗外的风片片上有一双眼睛,直钩钩地盯着她们。内蒙古由于天冷,是两层窗。里面是玻璃,外面再加一层纸糊的活窗(当地叫风片片)。估计那人是先把窗纸舔破了,然后凑上前来吓唬她们。3个人见此状,都吓坏了。不一会儿那人走了。两个闺女回头看组长,只见她浑身不停地抖着,按也按不住,叫她,她也不答应。她们俩怕极了,只好开着灯睡觉。一开始,谁也睡不着,但后来实在太困,两个闺女朦朦胧胧地睡着了。等她们一觉醒来,天已大亮,看见组长瞪着大眼,望着天花板。她们摇摇她,她大笑起来,这可把两个闺女吓坏了。赶快往家跑。路上碰见一位大队干部,告诉他知青的组长疯了。“瞎说!我昨天看见她还好好的”。那干部头也不回地走了。到了快晌午时,有人从我们知青屋前走过,听见里面有人大声唱歌,那不是唱,简直是嚎。许多好奇的人都聚在墙外,大队干部走过,一了解才知确实出事了。他们几个干部进屋看,组长躺在炕上,头发披散着,见他们进去,由唱变成了哭。当天跟她定婚的秦家农民,就派人把她接去了。为什么要吓她?两个闺女天亮时,曾听见有人从门前走过,说“昨晚可把××(组长的名字)吓坏了!”说完哈哈哈地笑着走了。听不出是谁,但肯定是青年。而与组长定亲的秦家人说,肯定是他们的仇家×××,听说知青组长要和秦家结亲,想害她。大队干部推测,也可能是当夜值班的民兵开玩笑。于是找到那两个民兵,死活不承认。事情已经闹得这么大,又没有别的证据,谁会承认呢?等我回到村里时,组长的谈吐都很正常,我劝她回了北京。当时大家都以为她只是一时的错乱,过一阵子就会好的。组长的再次发病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知青大会上,大家都看到了她是怎样的失去了常态和理智,又哭又笑又闹。我们相信她确是疯了。所以婚事自然告吹。组长因此很快就调回了北京。这件事对我们其他8个人的刺激是太大了。内蒙古由于与苏联边境关系紧张,很快就军管了。军管会在进驻内蒙后不久,连续拘捕或处分了几批强奸女知青的流氓以及以权欺辱、奸污女知青的干部。情节恶劣者执以死刑。从1969年开始,就有知青上调进城当工人了。随着一个个知青的离开,农民们与知青结婚的希望也就日渐淡薄了。到了1971年,我们生产队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我当时是没有资格进城的)。我母亲闻此,跑到调回北京的同学家里大哭了一场。已经到旗里或呼市工作的同学,也常回来看我,替我担心。1971年年初,一位已经调回北京的同学,特地从北京回到村里,陪着我一直到秋收。她母亲一再打电话催她回去联系分配工作的事。我知道同学们担心什么,但我在她们面前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不必担心我会像组长那样,当然是装的。直到我真的一个人留在了村里,才知那种担心确实是多余的。也只有在这时,我才真正懂得了农民的善良与纯朴。首先是队里的干部格外照顾我。不管大队还是小队,一有会,就派我去。因为开会的工分最高,又不用做苦力。农忙开始之时,我被派到了瓜地与两位老农相伴。瓜地是技术活,苦不重,一到瓜熟,每天都可吃到上好的瓜,在那个见不到蔬菜水果的地方十分难得。粮食收下来,我又被派到场上,经常参与分粮记账一类的工作。一年一度的兴修水力,是比较累的,队长不让我挑担(我们刚下乡头两年,都被派去舁土,我的腰可能也是那时扭伤的),让我挖土方。每次量方,总给我多报些,有时看见我惊讶的样子,向我眨眨眼笑笑。冬天,妇女们在场上摘麻,我总摘不多,记工员拿到我的麻,总是多说点。这样,一年干下来,我成了队里能拿到分红款的7家中的一家。因为工分值太低,大多数农民,一年干下来,除了分到粮食外,一分钱也得不到,只能靠养鸡养猪来换钱。有农民跟我开玩笑,说我是“地主”。如果按人均收入来说,我大概是全村最高的了。不过,那一年我也只分到40多元。但在前一年,我只拿到10元,并靠着这10元过了一年。相比之下,我当然十分满足了。冬天到了,天气冷了,但老乡却用他们那火热的胸怀,温暖着我的心。每天早上吃完早饭,会有几个八、九岁的孩子跑到我这里来,讲童话、唱歌给我听。我呢,尽可能地拿一点糖果招待他们。下午,每星期有两次妇女们的集会在我家举行,那时常常要读文件,读完后,自然是张家长李家短地拉呱,会听到许多趣事,有人说起笑话来,会笑得大伙都倒在炕上。男青年也会成伙地跑来串门。有聊政治、生产的,也有对我去留婚嫁的问题试探性发问。晚上7点半以后,就有两个闺女来陪我,她们把针线活拿来做,边做边说话,不到12点是不会睡的。我曾试着跟她们学做布鞋,忙了好久,做出来的鞋两边向上翘。两个闺女见了大笑起来,说“这是哪家的船?”我的这双船鞋,常常成为她们的笑料。我呢,也说:“这证明我做不了你们农民家的媳妇”。当地的妇女结婚后,她的女红技术,是通过丈夫身上衣、脚上鞋看出来的。在这方面我自叹不如。自秋收以后,我的家几乎从早到晚不断人,日子倒是过得很充实。但随着年关的接近。人们都忙着准备过年,到我家串门的人也就少了。一天晚上,天已经黑了,我正在吃饭,突然听到门响,我问:“谁?”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门又响了,再问,又是无声。我有点火了,就说:“是哪个王八蛋,快点说!”但依然只听门响没有人声。我马上想起了组长的遭遇,确实有点害怕。但一想,时间还早,不会有什么事的,因为一个小时之后,两个闺女就会来了,我只要不开门就是了。不一会儿,声音消逝了。但当时我也没有去开门,谁知道那人走了没有。第二晚上,又有人把门弄响了几次。我警告说:“你明天再来,我就杀了你!”第三天我下定决心,不能再这么下去。我在门栓上涂上了油(为防止开门时有声音),把菜刀放在门边。到6点多,门又响了。我轻轻地打开门,右手持刀,左手突然伸出去,一把抓住了门后人的一只胳膊。在抓住的一刹那,我的心抖了一下,我没有想到这人离我这么近,但也就在这同时,我听见了一声尖叫,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十四五岁的男孩。他一看见我手中的刀,马上说他是闹着玩,让我饶了他。但我仍声嘶力竭地对着他大喊道:“你再敢来,非杀了你!”我当时听见自己的声音都有些异样,是气愤?恐惧?还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我事后想起来仍有点害怕。在冲出去之前,我是打算拼命的,但是若真是个成年男子,我是否敢举起这把刀?我也不知道。因为等那孩子走以后,我浑身还有点发抖。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那孩子的父亲亲自上门来道歉,希望我不要向上面汇报。大队的治安主任跑来安慰我说,今后要让民兵每晚多从我门前走过,保证我的安全。他也会时常来看看我的。(后来他确实是那么做了)我想,也许我那天表情很可怕,把那个孩子也吓坏了,才会引起村里人如此关注。后来听说村中人可为那孩子担心了几天,说要是我到上面去汇报,没敢定警察会把他抓去,所以在大家的劝说下,他的父亲赶紧来说好话。此事使村里不少人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有个跟我关系很好的青年说:“我们原来看你成天笑眯眯的,当是个好脾气,没想到你还挺厉害”。我笑笑,还能说什么呢,也许是一种出自本能的自卫吧。春节又到了,这是我在农村过的最愉快的一个春节。妇女们教我做当地的点心,青年们和我一起包饺子。他们叫我大年三十一定要熬年(年三十晚上不睡觉等财神爷下凡)。因为往年在农村过年时,我都不熬年,农民说所以我运气不好。年三十,两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受他们父母的派遣,特地来陪我(陪我的闺女要在家中接神)到一点多钟,我看他们困极了,还强打着精神,我让他们回家,但他们不肯,说是父母怕我害怕,才让他们来陪我。现在不能回去。听了这话,我十分感动,从心里感激这些善良的人们。年后大队会计跟我谈了一次话,问我将来打算怎么办?是等机会进城呢?还是在农村找个对象?如果是后者,大队会另外安排工作,让我去教书,保证我结婚后也饿不着。他让我好好想想,给他个答复。我知道他完全是好意。这个问题,我确实也认真地考虑过,对那些经常来串门的未婚男青年,我也一个一个地作过详细的观察与比较,不知怎的,没有一个能让我动心的,虽然我也曾经收到过他们写的情书。反复斟酌,决定不予考虑。我还残存着回城的希望,所以我不想伤害他们。不过,有时身体不好,病在床上,一种无名的孤独袭来,真有点支持不住。有时我问自己,到底还能撑多久?没有答案。所以,过了两天,我答复大队会计说,我还想再等一年看看。他点点头,说他知道了,他和大队的领导都会帮助我的。在1972年,凡是有上调的机会,大队的干部们都一再把我推荐上去,大队的书记还直接与招工的干部进行了长谈,帮我说了不少好话。多亏他们的帮助,在1972年底,我终于被调到旗里做了中学教师,结束了4年的农村生活。现在我虽然已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苏州,但还时常回想起那难忘的内蒙古土默川,想起那些与我朝夕相处,给了我无限关爱的老乡们。(写于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