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工坊知青馆
  • 虔纳知青馆公众号
详细内容

总书记习近平知青上山下乡箴言集

时间:2024-09-01  【原创】       阅读


                          程疾风

 

一九七五年

“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10月6日,离开梁家河的前一天晚上,习近平在社员座谈会上说:“我来咱梁家河这七年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咱梁家河的群众无私的接纳我,帮助我,让我在这里步入社会,入团、入党、当村支书;我从这里出发,返城上大学。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他把头转向接手大队支书的万春阳说:“随娃,梁家河以后要发展,你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你是年轻人,当支书以后,要多动脑子,多思考问题,还要多联系群众,这样工作才能做好,支书才能当好。如果处理问题不考虑群众的感受,支书也当不好。”

10月7日,是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和乡亲们拉话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得较晚。当他早晨推开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两旁站满村里的人。——大人小孩、老人,全村人都来了。大家手里拿着红枣、小米,默默地站着。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岀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人群里也有人忍不住哭出了声。一位老婆婆拉着习近平的手说:“你在这儿受罪了,到了好地方,可别忘了我们呀……”

习近平流着泪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不走了,就在这儿扎根一辈子!”

“你快走,你上了清华大学,以后我们有条件去北京就有人管饭了。”一位“小伙伴”向他吼叫。

这天,村子里的用没有上山干活,他们排着长队为习近平送行,一直送到十几里外。到了一个叫木瓜山的村里,大伙还要送,习近平哭了,说“我不想走了”……梁玉明、石春阳、张卫庞、吕候生等12人步行40多里和习近平来到延川县城。

10月8日,他们到相馆照了一张纪念照。

梁玉明一直把习近平送到延安,送他搭上南下的客车。在习近平看来,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此他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这里。”

 

一九九0年

“我尝到了科技进步的甜头”

1990年,习近平已经离开延安的梁家河15年,在千里外的福建省宁德地委任书记。他仍难以忘怀地说:“我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时候,只不过是在全村搞了沼气化的科技活动,但尝到了科技进步的甜头。家家户户煮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乡亲们那种喜悦的笑容至今宛然在目。实践证明,科技与政治是紧密联系的。科技搞上去了,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会得人民群众的拥护。”

后来任浙江省委书记,在淳安县视察时听到下姜村兴办沼气池,专门去看。他对同行的干部笑言,“自己是建沼气的专业户。

1974年7月中旬,梁家河建造第一口沼气池,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习近平提议在墙上写八个红色大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975年8月,全村共计建沼气池34口,解决了43户社员点灯做饭问题,实现沼气化。因此,习近平被评上延安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学大寨先进个人。这年9月,延川县15个公社建成沼气池3200多口。

一九九三年

“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熏陶着我的心灵”

9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常缉/畐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时隔18年第一次回到梁家河村。他后来回忆说:“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收入,我带领大家开挖岀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了乡亲,并约定下次回家带着婆姨。

 

一九九九年

“广阔天地,终身难忘”

1999年春节,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写下题词:“广阔天地,终身难忘。”

 

二OO三年

“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材”

7月11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上发表的《路就在脚下》中写道:“又到了高考录取揭榜的时候,考上大学固然可喜,但没有考上也不用悲观,更不能绝望。”“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你肯学习、能吃苦,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

 

二OO二年

习近平撰文:“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1969年1月我作为“黑帮子弟”,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离开京城,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得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但我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我过了四大关,一是跳蚤关,二是饮食关,三是劳动关,四是思想关。这是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

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对,让我做赤脚医生,做记工员、农技员。

20岁那年,又选我做大队党支部书记。我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发展生产、改变家乡面貌。我已认定,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仿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练人。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获益匪浅,同群众结下深厚的情谊,为成长进步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特别是后来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

在这方面,自己也有挫折和教训。在上山下乡时,我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问题。别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几个月后,我回到北京,又被送到从前的太行山根据地。

我姨姨、姨夫把我妈妈带出来在这里参加了革命,他们都是我很尊敬的人。姨夫给我讲他当年是东北大学学生,“一二九”以后是怎么开展工作,怎么到太行山。他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姨姨也讲,那时我们都是往老乡那里跑。现在你们年轻人,还怕去,这不对!何况现在城市也不容易,我们在这儿干什么?天天让着人家当作流窜人口?听了他们的话,回去以后,我就按这个思路努力跟群众打成一片。一年以后,我跟群众一起干活,生活习惯,劳动关也过了。群众见我有所转变,对我也好起来,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了,我那屋子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时间大概是1970年。

现在有的作家在作品中把知青写得很惨,我的感觉并不完全是这样。我只是开始时感到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我的成长进步始于陕北,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在陕北农村也要搞大批判,批刘少奇、邓小平在西北的代理人“彭、高、习”和刘澜涛、赵宇一等。“彭、高、习”即彭德怀、高岗、习仲勋。搞大批判还是由我来念报纸,当地有几个识字的?天天念得司空见惯,也无所谓了。

但当地的老百姓非常理解,毕竟是我父亲过去的根据地。我父亲那时是“陕甘边”的苏维埃主席,当时才19岁。有这个背景就有很多人保护我,帮助我,再加上我本身也比较坚强,就这么过来了。

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受益于此。

艰难困苦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时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

我在的那个村绝对是贫困村,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百姓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

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老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

封建社会的官吏还讲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说得过去吗?

 

二OO四年

“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

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时说:“(刚开始)什么都不会吃、不爱吃,五谷杂粮,是糠茶半年粮。慢慢地我们就学会了,什么都吃了,没有还不吃啊。最后最爱吃老百姓送来的东西,这家送一个玉米糕,那家送来一个高粱米的团子,吃得都很好。酸菜成为我最好的美味佳肴,以至于到后来,我到现在我还想念那个酸菜。”

“陕北高原给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当记者问:“有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

“我确实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承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

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待,让我做赤脚医生,做记工员、农技员。

艰难困苦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

 

二O0八年

“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一生的转折”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69年1月去的,75年10月离开陕西。这一段时间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省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呢'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就是)这样的感情”。

 

二O一三年

“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选择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

5月4日,习近平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座谈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二0一四年

“咱们都是老知青”

1月27日,总书记习近平在基层看望群众时,与1968年下乡的支北京女知青热情握手,说:“咱们都是老知青”。短短的一句话,流露出对知青并肩共甘苦奋斗生活的情怀。

 

“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这个人呢是有农村情结的。1969年1月份插队,老百姓帮助我,他们有什么吃的都给我送一点儿。谁送我一碗酸菜,我说我今天生活又改善了。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啊,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5月5日,习近平第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我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村里乡亲们和全国广大农民一起早日过上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今年,村里制定了发展计划,希望你们带领乡亲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把村子建设得越来越美丽。”

 

二O一五年

“你们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曾与我一起生活,战斗”

2月13日,在村委会的院子里,第二次回村的总书记习近平深情地说“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几句话,说得大家心里暖暖的。

85的梁有昌一个劲儿地拍手,脸上挂着泪珠。看着梁有昌,习近平动情地对在场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说:“老梁是这儿的长辈了,老梁的儿子都有了孙子。咱们是第一次见面。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你们的爷爷、奶奶、父亲和母亲曾与我一起生活、战斗。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大有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

 

“我当了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

9月22日,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的欢迎宴会上说: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叶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七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坑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今年春节,梁家河修起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二0一六年

“我们插队那时候,也是书籍的大交流”

10月13日,他在一个会议上说,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一物不知,深以为耻。”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我们插队那时候,也是书籍的大交流。那时,我居然在乡村教师那儿也发现很多好书,像《红与黑》、《战争与和平》,还有一些古时候的课本,比如清代课本,明代课本等。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他的作品给我们不少启迪。他的《怎么办?》,我是在梁家河窑洞读的。当时在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动。书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为了磨炼意志,甚至睡钉板床上,扎得浑身是血。那时候我们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炼。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光板坑上。一到下雨雪天,我们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就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都是受这本书的影响。

我从延安坐卡车到延川县城,然后从延川坐卡车到文安驿公社,下车以后再徒步走15华里,才到我那个村。这一路过去,走一步那个土就往上扬,比现在的,可难受多了。晚上,出来到村里的沟边上,看到的最大平面不足100平方米,看着窑洞里星星点点的煤油灯光,我当时说了一句非常不恭敬的话一一这不是“山顶洞人”的生活嘛。当时对那里很不适应,有种距离感。但是,后来我就同老百姓打成一片了。晚上,我那个屋子就成了一个说今古的地方,由我主讲。最后,我发现他们有很多让我敬佩之处。我说,你别小看这一村的人,也是人才济济,给他们场合,给他们环境,都是“人物”。这是活生生的,我觉得写这些东西才是真实的生活。

 

二0一八年

“马克主义确实是真理”

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说,“插队时,身边学生有些家学渊源,大家常在一起谈论。有些人在谈论具体问题时引用典故和案例,可以做到信手拈来。我后来看书很注意联系实际。那时候,我读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二O二二年

“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参观新疆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在博物馆一层大厅,当地领导介绍站在旁边的十位左右男女同志说,“他们是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的代表。”习近平报以微笑,大家热烈鼓掌,欢迎。一位精神矍铢的女同志声音清亮地说:“我们是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来新疆的,无怨无悔。”目光亲切的习总书记听了随即说:“新疆建设兵团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员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的财富。”

随后,习近平乘车前往八师一四三团考察调研。

到农一连棉花种植基地、九连蟠桃种植园参观,同职工交流鼓励,对增加职工收入的做法表示赞许。习近平指出:“兵团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规模生产,产业化经营条件好。在粮棉油果蔬生产等方面优势明显,要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兵团发展的政策,发挥兵团优势,强化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牧业绿色高效发展。

在一四三团花园镇广场上,习近平同兵团干部群众亲切交谈。他强调,兵团的战略作用不可替代。要加快推进兵团政革,深化兵地融合,打造城乡和谐的田园式家园,充分发挥兵团作为安边固疆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大熔炉,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形成新时代兵团维稳戍边新优势。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5308845996
13008663266
网站管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主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http://www.zqbwg.wang/bbs_23825806_zqbwg/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