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程约汉
二、党的关怀 无微不至
我们下乡两个月,一九六四年十一月省委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进驻安宁县。听说有28所中学的知青分布在14个大队、76个小队,其中有132人放弃考试、114个共青团员。无论是工作团的领导,还是普通工作队员都重视引导与培养他们成为党在乡村的“永久牌”工作队员。工作团副团长朱家壁将军在调研阶段,到太平公社抽时间看望马村的知青,还教他们用青芛做咸菜,“不能吃光光饭。过去我们边纵打游击靠两个,一个是武器,一个是咸菜。”在青龙公社双眉村,对知青说,“青龙公社原来没有安排知青,市委听了阎红彥政委的指示作了调整”。他说:“双眉大队是省委的先进典型。大瓜箐的过山洞打通了,各村的雷响田计划改水田,你们可以发挥作用。”昆12中、昆2中的知青们听了很受激励。在连城公社研究民兵工作时,团市委工作组丁嘉喜副书记询问“有问题家庭出身的知青能否参加民兵?”朱副司令员毫不犹豫答复:“可以!”连城公社桃花大队余贤珠、夏祥书、太平公社象石大队的筒乐嘉等一批知青成为民兵,荷枪实弹打靶,英姿飒爽。一九六五年“5·4”青年节,上千名农村青年集中太平公社旁市精神病院礼堂、第一次听到朱副司令员用明白晓畅的云南话讲述“5·4”运动的来龙去脉和意义。第二天晚上同始甸大队知青进行座谈。我们感到又兴奋又亲切。他先介绍“四清”目的与取得的成绩,建议朝又红又专的方向继续努力。“你们要成立学习小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党的方针政策,在工作中发挥作用。”
连城公社大屯大队,是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彥抓的点,就住在大屯村1队。发动群众阶段,他发现纳云璇下乡两个月,就能一个个社员名字说清楚,后了解到她是昆1中校团委委员,品学皆优。解放军7军医大招4人,看了她的档案决定录取,可是她报名下乡。《云南日报》刊登过她决心务农的文章。在村子当任会计后,日清月结,一视同仁,有错就改还自我批评。
工作队也反映,大队支书杨兴才、三队副队长,在受到无端攻击时,又秉公处理,不怕得罪人。一九六五年初的一天,阎红彥政委当着纳云璇的面,对大队支书杨兴才说:“这样的学生不错,要好好培养。”不久,纳云璇回昆明听父亲说“大屯党支部来了解家庭情况”,心里很感动。自己是一个普通的知青,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彥在百忙中不忘关心,说明太好了!在大队安装两级抽水站治理旱灾中,阎政委到村里每次都主动打招呼,询问情况。“四清”结束前夕,阎政委专门托秘书告诉“今后无论有什么事可以直接找他。”纳云璇虽然没有找过,但在报纸上、广播中有阎政委出现时,她认真关注,欣慰敬服。
一九六五年初,县农场的尹秀珍、李兰仙调整到连城公社洪源村,俩个都是安宁16中的知青,其中李兰仙是“十八勇士”之一。到村子后,俩个早出晚归,三天两头吃“解放饭(无油无菜)”。一天,住在永安桥旁的公社大院里的工作队员,主动邀请她俩搭伙。她俩将每月口粮和生活补贴10元交给伙房。在这个特殊大家庭里一位叫“高平”同志,服饰庄洁,操北方口音,叫马明的秘书跟着,经常有人汇报请示。看样子是领导,但不知是“几品”,她俩慒慒懂懂叫“高伯伯”。有来访的人,高伯伯也不回避,开口就谈工作。交待她俩工作时,他会提醒:“要多听多问,熟悉情况”。
有一天发生争论,村干部的鸡一窝窝到场上吃谷子,粮食保管员阻止不了,社员意见很大,怎么处置意见不一。一位队员主张重罚:“一只鸡1天吃1斤谷子,365天吃了365斤。放10支鸡共吃3650斤。”李兰仙、尹秀珍听了感到有道理。高伯伯静静听完,说:“听群众意见,我们心里要有底线。鸡吃谷子不能这么计算,谷子上场有季节性,不可能天天堆谷子。再说社员,口粮才三五百斤,你一只鸡就罚光口粮,这怎么可以呢?”这股乱罚风得到了及时制止。之后,省委六五年七月下发文件中的赔退第7条规定,同高伯伯所主张的如出一辙。她俩深为钦佩,这些省委领导在武装斗争中能带兵打胜仗,在建设中带社员干部抓革命促生产,沿着正确的轨道胜利前进!
当时村里的会计外人兼职,工作队决定由尹秀珍承担。小尹有顾虑,高伯伯开导:“这项工作有利在农村扎下根子,有利团结干部社员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高伯伯的身份揭谜,是在一九六五年初传达中央《二十三条》的大会上,主持人说:“请省委书记处书记、四清工作团团长薛韬传达中央文件。”一个熟悉的身影起身时,小尹明白了。《二十三条》没有完全听懂,她从会场上活跃的气氛,周围干部的脸上浮现清松的笑容,知道运动有新变化。
一个少言多思,一步一个足迹;一个能歌善舞,炯如春星,队上工作和文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不知何因,尹秀珍和李兰仙都得风湿病,疼起来拳头镰把敲膝头。省农业厅工作队干部说:“你们趁年轻赶忙医治,省中医院姓杨的医生是我们的熟人。”没几天,她俩疼得扛不住,决心上昆明。她俩先找到薛书记,马上安排陈师傅开车送到省中医院。正午觉的杨医生知道是“贵客”,赶忙起身一一为她俩把脉,开了药方。事毕,薛书记不让走,留她俩吃饭和住宿。到第二天,又让开车送她俩到军区医务室诊察。军区的老医生把脉后,点头说:“可以,先吃两付再说。”尹秀珍吃了第1付眼前有许多小人人又唱又跳,第2付下去疼痛消失大半,后来没复发。李兰仙吃了身感燥热,效果不明显。
一九七六年,原县委副书记朱连荣和尹秀珍一块拜访薛韬书记,刚进门薛书记一眼认出,高兴地对朱连荣说:“我晓得,晓得,连然大队的知青尹秀珍!”听到省委老领导一声叫出自己名字,她感动得掉下热泪。临别时,还塞一盒糖在她手里。在俩个女知青心中,薛副书记就像父亲一样。
“四清”运动的培养锻炼,一大批知青选上大小队干部,有86人参加共青团,王小明、罗秉森、任惠仙、王珊、宋光淑、汪碧琼、刘茂英、杨宝全先后加入共产党。8个大队的殷秀珍、段永谦、梁福荣、张丽初、王弘、曹启华、何云仙、宋光淑、王珊、知青陈伊利的弟弟陈浩选调到晋宁,搞四清,实现农民到干部的身份转变,始领月薪。
省委领导在四清中的示范与镜鉴,对县社队干部言传身教,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上山下乡工作自觉性。
早在一九六二年,昆明市成立郭少川书记、郝建副市长为首的领导小组,下设“动员城市青年和应届毕业生支援农业办公室。”一九六四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文教部、农村部、妇联、教育局配合团市委在全市学校开展学习雷锋,学习《为人民服务》和《青年运动的方向》活动,树立“在三大革命实践中提高自己,培养成为能文能武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的理念;初高中应届毕业生树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理念。500多知青九月二日出发,市委组织相关部门的14位干部成立工作组,同知青们一块奔赴安宁县农村同吃同住同工作。临行前郭书记叮嘱:“工作中有什么困难,你们直接向市委报告!”
郝建副市长在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对参加座谈会的知青:“说,你们听了党和毛主席的话,以充沛的热情到农村去,也是一颗精神原子弹。你们的征途是长的,首先要安家落户,在群众中生根。至于今后在哪里工作,这是党的需要和选择。”
安宁县委、县人委班子,在四清运动中重新作调整,任名副书记的朱连荣分管上山下乡工作。当时安宁县也是省市委的点,拟定分批下乡4000人。县委本着周总理“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指示,团县委为主,县知青安置办和妇联参与开展工作。朱连荣是南下干部、吉林人,省委阎政委点将从省委组织调任安宁县委副书记,他上任后跑遍全县各个大队。他穿件普通的干部便服和旧毛呢裤子,善解人意,工作有魄力,办事利落,经常星期日不回昆明的家。下乡走路,远处骑自行车,时常到田里和干部社员劳动,大家称赞“泥腿子书记”。凡有知青的村子,他召集大小队干部开会,汇报研究知青工作。他常说“孩子小在城里父母管,现在下乡我们要管,让家长放心。他们是响应毛主席号召来的,大小队要负责,学习、生活和劳动都要有专人管,让他们健康成长。不能认为这是负担。我们对孩子的父母亲负责,也是对党和国家负责!”听说归国华侨、印尼富商的女儿余贤珠语言不通,生活劳动不习惯,他就亲自骑自行车4公里到大桃花村看望和开导,同她讲刘胡兰事迹和自己年轻时革命经历,鼓励她克服动摇性,正确对待家里要求返回印尼的来信。余贤珠在街子天到县城,他邀请到办公室交谈。吃饭时各人抬大碗边吃边说。当余贤珠有进步,朱连荣和县委决定树立为知青标兵,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得到毛主席接见,返程参观昔阳县大寨村。后来出任桃花大队副大队长。
安宁县知青安置办公室在六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创办《下乡青年简讯》,经常刊载知青中好人好事和科学种田经验。认真落实省委孙雨亭副书记在知青座谈会提出4点要求,即调整知青户的性别与规模,回族同学集中,建盖知青住房和订阅报刊。县委组织部根据安宁发展的需要,一九六五年三月抽调知青金智莲的姐姐金智慧、黄华云、赵文斌、卢贵荣、程约汉等创建半农半读中学。九月十日至十五日,召开知青插队周年总结大会,树立9个先进集体和个人标兵,促使“坚定的更坚定,中间的受到震动,动摇后进的转变。”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 提出“培养接班人”的任务,安宁县及时贯彻落实,县委副书记朱连荣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他说:“知青来到农村已经是你们村里的人了,是你们的孩子。县委政府将培养革命接班人的任务交给你们,一定要完成好!”各大队党支部、党小组纷纷表态:“请县委放心,我们一定负责关心培养他们。”知青生活上帮助,生产上指导,政治上提高都得到进一步的落实。
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一日,安宁县召开下乡知识青年座谈会,王振武县长主持并讲话两次,县委副兼县贫协主席朱连荣作报告,100多个同学深受启发鼓舞。会上传达周总理在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日的讲话,他再次肯定上山下乡的意义,“上山下乡目标在于城乡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党有消灭的一天,这项工作却没有消灭的一天!”
有知青下乡的公社及其大队,都有分管领导,并定期开专题会及时研究解决问题。每月组织知青学习毛主席著作,向县委树立先进集体和个人学习,开展比学赶超活动。仅各级团组织推荐3人入党,67人入团,各大小队除了动员知青搞文艺活动、办民校外,还安排妇女队委帮助女知青生理健康,养好家畜家禽,有49%的知青户完成交猪任务,自杀年猪1头吃。在公社大队领导下,先后成立了“三结合”的科技组57个,掀起办样板田试验田和改良土壤的热潮,知青也增长才干。
一九六五年八月,市委和县委组成工作组在安宁走访调研,撰写《昆明市委关于安宁县知识青年插队情况的报告》,省委讨论后决定十一月一日全文转发给地(市)委、州工委、县委,对本地区和部门安置工作,认真作1次检查,将检查情况报告省委。这篇范文在全省传达学习安宁县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经验。
一九六五年九月十日到十七日,配合市医疗对知青进行体检,因身体不宜农业劳动的20多人回昆明安置工作,一九六六年十月三十日选拔37人充实加强小教队伍,周婷、胡权、马英,知青陈浩的姐姐陈伊利、段莲珠、孔丽华、李琼仙、陈宗风、周文森、张露明、李天祥、知青晏罗保的姐姐晏罗琳、董启南、吕琴文、吴秀琼、刘国辉等,其中有10个党员,其余团员,以加强党对教育战线的领导力量。
连城公社党委书记董禹在抓革命促生产中,特别留意知青工作。每当调整班子都大胆启用知青,到大小队挑重担,发生偏差及时以匡其失。如听说,有的知青会计将场上二扬谷碾了碎米列入粮食产量,他要求纠正。1967年,塘房村知青科技组,连续3年用灶灰与沙土拌666粉,杀死螟虫卵,基本扫除“白穗”。董书记立刻召开现场会,请公社三级干部学习参观,让知青黄瑜介绍经验。一九六八年毛主席的“再教育”指示发表后,大桃花村个别复退军人与贫农子弟闻讯而动,反对有问题家庭的知青当干部,抵捂冲突,反映到县革委主任军代表。董书记亲自到桃花大队召开干部会,一些社员涌来参加。他旗帜鲜明地讲解党关于“重在表现”的政策,列举知青在村里各种表现,支持他们担任领导职务,说“前段时间县委公社发挥知青的长处,培养各种骨干,就是贯彻落实毛主席的号召!”塘房村、黄塘村也发生过少数人攻击知青的现象,这些村子的党小组、贫协会纷纷出面反对,“你几个要讲良心,不要乱嚼牙巴骨!”“最操心集体是的知青,最公正的是知青!”
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五日到十八日,安宁县革委召开首次政工会议,学习毛泽东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和政治工作的论述,结合实际部署了方面的工作。三月,县社党委在配备政治队长工作中,注重挑选近20名知青任政治队长,有华侨知青张友生,革命干部家庭的张永林、晏罗宝、李启美。一般家庭的陈伊利、黄瑜、杨永进、尚安娜、杨光、李新忠、陈浩、缪以煊、杨宝全等。广大农民在集体生产和生活里思想有了较大进步,共同富裕的思想正在树立,但是小生产的思维和习惯仍顽强潜藏,需要继续进步。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愈来愈重要,在农村基层,仅有党小组长和有贫协主席,因受身份限制有局限性,显然不够。设立“政治队长”一职,就争取更多的人,包括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现实农村是完全需要的,也是可行的。这些不是党员,不是贫下中农,但上任后发挥重要作用,本人也成长起来。陈伊利在村里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文艺活动,就是在迎亲当扮娘中起到正能量作用。李启美,其父母亲早年加入地下党领导的合唱组织,结婚时李公仆等人前来祝贺当证婚人。后被列入国民党黑名单,带襁褓中的李启美被关进监狱。他下乡后,父母支持鼓励,坚持用日记剖析自己,分析村里矛盾。在大串联中,他和一些知青在北京坚持上山方向,批评一些错误做法,得到国务院接待站和中央安置办公室支持。在村里正确处理落实包括“四类分子”的政策,拒绝过激的管理方式。一九七一年分工时,他在日记中写:“出去同样是革命,同样有大量艰苦复杂的工作,同样是党和人民的需要。经过在农村的实践,有成绩、有收获,更重要的是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缺点,这是到新的岗位工作的良好基础。如果没有调到我,即使只有我一个人留在这里,我也不会感到孤独。不管怎么说,我充分做好在农村一辈子的准备。如果调我出去工作,我也不推辞。”
上世纪八十年代,知青刘茂英、陈思雄、黄世荣、汪碧琴、刘家麟、肖云昆、杨永进、苏亚民、秦维琛、付赛威、华良、张明敏、孙建华、彭学等人提为县委委员、常委和县属委办局正副局长(科长),挑起更重的担子,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