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工坊知青馆
  • 虔纳知青馆公众号
详细内容

走进 “知青历史富矿”

时间:2024-06-23  【转载】   

走进 “知青历史富矿”

——厂社挂钩集体插队在中国知青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程约汉  王宏志

 

一、中国知青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波浪壮阔的历史,始于1955年,结束于1980年,历时新中国25年。当历史走到1974年前后,全国出现厂社挂钩、集体插队的新形式,既明显区别于1955年后上山下乡到国营农场为主的形式,也明显区别于1963年前后和1968年“老三届”前后到农村分散插队,各自开灶为主形式,带有开拓性意义,无疑成为中国知青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株州市厂社挂钩、集体插队、带队干部参加领导的组织形式与政策,不同1955年起实施知识青年参办国营农场为主的组织形式与做法——增大国家的经济负担与压力;也不同1962年前后、包括1968年“老三届”到农村分散插队、各自开灶为主的形式与做法——无利于知青身心健康成长,所以立即得到从中央到各省市的广泛响应与推广。从1974年开始(见表一),有近203万知青集体插队建场(厂),同到国营农场知青数量又恢复上升到94.28万,以及当时未统计“三集中一分散”知青点(户)数等一块成为“文革”后期主要组织形式与政策。这就说明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共用行动回答与解决福建省甫田县小学教师李庆霖为代表的广大知青父母的忧虑与担心,中国知青上山下乡从此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转折点。

我们通过2010年下半年的寻访调查,看到省会城市的最大农村郊区官渡区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和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同步,或者说是一个代表性的典型。1955年,官渡区40多名团员、青年参加昆明首届青年志愿垦荒队到德宏州新城创办国营农场;1957年到1968年前后,官渡区知青到农村也是分散插队,各自开灶的组织形式,但是从1974年开始在官渡上山下乡数量上万的知青,其组织形式与做法作了改变,成为以集体插队建场(厂),或建知青点(户),厂社挂钩,带队干部参加领导为主的形式与政策,也说明当时官渡区党和政府对株州经验十分重视,认真学习。1974813日到18日,官渡区召开动员单位负责人和社队负责人、全体带队干部和知青代表参加的工作会议,自始自终以“毛主席、党中央的有关指示为指针、株州经验为榜样,总结检查知青工作,找出差距,研究措施。原计划开二百人,结果到了三百多人,气氛一天比一天浓。”“知青工作是全国的大事,大家的事大家办才能办好。双龙公社是山区,准备办知青林场、茶场、渔场、搞社队办工业;昆明机床厂表示大力支援,社队干部表态,机床厂的知青有多少安多少,全部包了,莫说到一九八○年,就到九○年也不成问题。”福海公社地处人多田少的坝区,原来不准备接纳知青,通过学习受到办知青农场(厂)经验的启发,也向区委表态,从生产的深度、广度进军。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未完下载

走进 “知青历史富矿”(2017-7-26)新版本(第二稿).doc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5308845996
13008663266
网站管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主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http://www.zqbwg.wang/bbs_23825806_zqbwg/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