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新三届 2025年02月16日 06:01 云南
我们这些经历了“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对于这场运动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直到今天还在争论不休。那么,究竟如何看待这些呢?
其实,有着正义感的知青们早就对于“无悔”之说嗤之以鼻。我早在2011年3月9日就看到黄志涛的文章《“上山下乡”运动意味着什么?》。志涛指出了这个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运动有着两个原因——
我不能说志涛两点分析已经很完整,但至少说到了这场不得人心运动对于国家和民族摧残以及对于整整一代人的毁灭。
所以,我与志涛的观点一致:这场运动,实在是荒唐无比的!在这样的浩劫中诞生什么知青精神,简直就是在为那场运动唱赞歌啊!
由此,我想到了最近以来有关知青上山下乡话题中那些极不负责的言论。从发明“知青精神”为一个总的源头,变着法在为那场浩劫唱赞歌。用志涛的话来讲就是捂着伤口唱赞歌!
志涛认为,我们这些知青的伤疤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可否认。所以,志涛义愤填膺地斥责:
如果你是捂着自己的伤口唱赞歌,我可怜你,为你难过!如果你是捂着别人的伤口唱赞歌,我鄙视你,还要警惕你的不良动机!
志涛说:因为幸福生活不是靠谁恩赐的,而是我们自己争取的,不是吗?
于是就有了知青的大返城,于是就有了我们这代人逃离农村的举动,于是就有了上山下乡的被终止!
但是生活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它是不相信眼泪的。回城,就业,下岗,退休等等。当一代人走完这段路以后,该怎样去面对昨天的故事呢?志涛啊,你讲得太好了——捂着伤口唱赞歌,我可怜你、鄙视你,警惕你的不良动机!
为何会出现这样捂着伤口唱赞歌的现象呢?是健忘?是无知?是故意?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一些人不愿意你再谈及“文革”,不愿意你再去讲上山下乡的不是,不许你们“揭伤疤”并美其名曰要“正能量”了。
志涛在《知青研究学究竟研究什么?》一文里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处在一个不喜欢,或者是害怕检讨历史的时代。不喜欢也罢了,这研究还隐藏着各种危险,非常容易不小心触及敏感的问题,引发各种麻烦。”
是啊,在曾经的知青当中确实有这样的“神经病”“留级胚”之类的人物。所以志涛明确指出五点:
1、知青是个筐,什么人都可以往里装。从高官到底层百姓,各行各业,都可以曾经是知青。因此,知青并不是一类人!把知青当作一类人来分析,本身就错了。
2、所谓“青春无悔”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是“一片红”,大家都没有选择,既然没有选择,何来“有悔”还是“无悔”?
就像我在解读陈震祥的文章的时候讲到的,我的这些朋友都有一个坦荡的心胸。他们在反思中能够分析自己、否定自己,才有了如此的胸怀。因此他们才会对于造成一代人不幸的原因进行冷静的思考。
我特别欣赏志涛那篇文章《让文革真正成为历史的关键一步》。志涛讲到了他的一位同学的故事。
志涛在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很坦然,我感叹他的这段文字。他说——
志涛说得好啊——“清醒认识到错误,以防再犯,从而彻底摧毁可以生长‘毒苗’的土壤。对此,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
我之所以喜欢志涛的文章,因为感觉到他的那些文字没有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对于知青上山下乡这个问题句句都是在讲真话啊!
有朋友告诉我,现在继续讲什么知青精神,是一种变相的“无悔”论。是不是呢?不管怎么说,我们总不应该为那个苦难唱颂歌吧!这就是我今天介绍志涛的这些文章的原因。
黄志涛,就像他用“涛声”来为自己的博客起名一样,涛声依旧! 依旧在耕耘着,从天下大事到曾经的上山下乡。在他那里,你能够读到一种真话啊!
整个农耕民俗博物馆占地660余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为1800平米,博物馆于2016年9月12日正式挂牌开馆运行,它是滇域农耕文化馆、记忆工坊、知青云南记忆馆、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综合实训基地)三馆合一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共分三层:负一层序厅主要展示的是知青云南记忆馆;二层为滇域农耕文化馆,三层为二十世纪初法国农村生活景象老照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