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针对性很强的问题
我感到文士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试析》一文到了第5节“必须进一步澄清是非的几个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在这一节里所阐述的问题,足以说明多年来文士明先生对于知青上山下乡问题的关注程度、研究深度。这些在近年里争论不休的问题,一直是知青上山下乡问题的焦点——
1、当年中央没有否定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吗?
2、知青在下乡到农村农场后真的“大有作为”了吗?
3、所谓“接受再教育很有必要”到底应该作何理解?
4、能否说,存在着一种“知青精神”呢?
5、那种“农民能够待在农村,知青为什么不能待”的质问对吗?
6、对上山下乡运动中几条重要“语录”的看法。
这些问题都是这场运动被终止以后,大家议论纷纷的话题。我在近些年也就此提出过一些看法,也与一些“极左”的歌唱者们进行过一些争辩。现在文士明先生在研究了这场运动的前因后果后,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这6个问题上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例如,前些年有位“专家”写了一篇《澄清对“知青上山下乡”的一些模糊认识》的文章。作者孙成民,此人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文章原载《社会科学研究参考资料》总第879期。这位研究员就上山下乡问题要澄清6个问题。一是以片断历史来否定全部历史;二是以现在的某些观点来评断历史过程;三是抓住某些突出问题而以偏概全;四是张冠李戴地加以“罪名”;五是不顾史实地颠倒主次;六是引伸话语并借题发挥。
仅看这些标题就感觉有些杀气腾腾的。这位研究院发表了一些文章,核心只有一个:上山下乡就是好。仔细阅读发现,一些关键问题在文士明先生提出的6个问题中都能够找到实事求是的答案。(限于篇幅,无法展开)。由此可见,诸如此类的话题一直是对这场运动如何界定的焦点。
关于第1个问题,《试析》一文在这一节中在例举了大量事实后认为:30多年过去,中国再也没有新的上山下乡知青产生,当年那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渐行渐远,业已成为历史,很多人都慢慢地将它遗忘,已不太提及它了。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是当年中央对这场运动在事实上的彻底否定?实实在在的彻底否定?(143页)
关于第2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知青在下乡后是否大有作为,有多大作为,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根本是两码事,必须把两者清清楚楚地区分开来。(151页)
关于第3个问题,作者的结论是:当年所谓的“再教育”理论尽管曾显赫一时,气势汹汹,但也仅仅在促使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成为事实上,在对上山下乡进行宣传鼓吹,逼人就范方面,起过某种特别的作用。此外,它就成为了毫无实际用处的一句空洞口号。(160页)
关于第4个问题,作者的观点是:否定上山下乡运动,只能否定将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放逐到农村和边远地区,使他们虚掷青春与付出沉重代价的这回事,绝不能否定知青们本身,更绝对不能否定知青们下乡后努力做出的贡献,绝不能否定知青们本身,······绝对不能否定知青精神。(162页)
关于第5个问题,作者的观点是:知青们返回城市,在一定意义上减轻了农村的负担,降低了城乡差别的程度,到真的同消灭城乡差别的意愿相吻合了。因此,用这样的说法去非难当年知青返城的事,无理!没用!反倒暴露出说者的愚昧无知。(176页)
关于第6个问题,文士明先生说得好:上山下乡运动都终止几十年了,渐行渐远,除了那些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某些其他的相关人员需要对此事表示关注外,其余的人实在没有必要再提及它了。(180页)
6个问题,基本认同。个别地方有待商榷。总之,我在看完全文以后再次谢谢文士明老师。你留下了一份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沉甸甸的思考!
就此用文老师这篇文章的结论来结束我的这份阅读笔记——
“它是一种不完善的决策、一个不周密的部署,是一场不成功的试验,至于公开的、明确的将它彻底否定,那似乎是历史学家和政治家(都必须是真正的而非虚有其名的)的事,更需要有官方的正式认可。”(187页)
2020年11月19日
上一篇插队落户那些事
下一篇《梅伤》后记 我以我血荐轩辕(修改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