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在云南
成都知青在云南
重庆知青在云南
北京知青在云南
云南知青
绿洲知青文化库
知青刊物
知青子女
知青课堂
大理普陀泉
在线留言
寻找知青
知青优选
农家美食
企业论坛
农家住宿
资料馆
农家娱乐
知青返城
周边景点
关于我们
活跃知青点推荐
知青点
知青活动
网店交易
快速预约
博客
知青之家
单集纪录片合集(70部)
新品发布
国营东风农场留影
酒店预定
体验课学习
家居保养
清洗预定
门店查询
相册
知道
百科
会议活动
公司团队
有问必答
支付卡
我要定制
参展预登记
知青馆工坊
休闲食品
千城茶局
饮料冲调
粮油调品
书画艺苑
360全景
知青之家(世博知青户)
商品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知青馆论坛
微商铺
优惠券
积分商城
团购
账簿登记表
微调研
人员统计
柏烧鹅餐馆
新型智能化环保无公害卫生间
吸音板
资源叠加,合作共赢
企业动态
产品中心
中医养生
教师人才库
求职
兼职招聘
专职招聘
小时工
保姆月嫂
家庭保洁
委托送花
旅港知青作家、评论家,
香港书评家協会会長張穗強推荐:
《南疆觅食记》是一篇重庆知青撰写反映兵团连队知青生活的回忆录。作者杨宗祥是1971年下乡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重庆知青,文革后高考恢复考入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校任教,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新一代教育工作者。他这篇《南彊觅食记》以純熟生动的笔调,再现了蹉跎岁月地处西南邊陲的兵团连队知青生活,描绘了那个物质、精神高度匱乏年代的滄桑画卷,真实刻下“食色,性也”在一代知青身上的历史印迹,具有很强的岁月感、时代感。特推荐给“一壁残阳”公众号发表,供广大知青朋友分享。
第五章 觅 食
一、小米辣好下饭
执勤连是新建连队,菜地要新开垦,菜籽撒在地里也还有个自然生长的过程。所以刚到执勤连时,即使是在雨季,也经常没有新鲜蔬菜吃,只是靠营部或附近连队偶尔周济点蔬菜或咸菜下饭度日。由于严重缺乏维生素,连队好多知青都患上了口腔溃疡,跑到卫生所找医生开VC吃。那时有当卫生员的知青朋友给我们支招,说是吃新鲜辣椒可以缓解病状。
执勤连的知青一般不敢偷菜,即使是外连队和老傣族的菜也不敢偷。但偷几个辣椒,还是有这个胆气的,何况在兵团,偷辣椒好像还不算偷盗,干脆就是明目张胆地“摘”。那时候西双版纳种的辣椒,主要是小米辣,这东西辣味十足,在版纳非常肯长,打个洞,丢上籽,一结就是好几年,我们称之为“辣椒树”。
胆小而嫌麻烦的,通常是随手摘几个小米辣,兜里一揣,打饭时到食堂抓一小撮磨黑产的锅盐,将粗而泛黄的盐粒用玻璃药瓶碾细,用手把小米辣擦擦干净,蘸着小米辣就下饭。胆大而有心计的,摘上一大把小米辣,回宿舍把一个玻璃罐头瓶和小米辣洗干净,晾干,倒进半瓶冷开水,将小米辣泡进去,面上撒上一撮盐,盖上盖子腌上几天,待小米辣色素变深变黑了,再拿出来下饭,这样子就比直接用小米辣蘸盐好吃多了。
用小米辣下饭,专利发明权应该归“小四川”,四川家乡腌制咸菜泡萝卜和老姜辣椒等相料,就是按此办法做出来的。特别是腌制过的小米辣,味道香、提胃口,下饭真的是个好东东。
看到“小四川”们用小米辣下饭吃得抹抹香,昆明“伙子”、湖南人老工人子弟也纷纷仿而效之,都是南方辣椒带的人,吃吃辣椒不成问题。最后,竟然连天生视辣椒为洪水猛兽的上海阿拉,也开始尝试着逐渐跟进。甚至后来多数的男阿拉,吃起辣椒来,比起“小四川”、昆明“伙子”和湖南人来也不相上下。八年熏陶下来,直到今天,上海知青阿拉旅游到重庆“小四川”这里做客,也开口就直呼着要吃麻辣火锅。
二、野 食
随着到兵团时间的推延,“小四川”们逐渐适应了执勤连的强劳动生活,开始有了一点精力,很快就把兴趣转移到“弄吃的”上来了。
第一次弄吃的,是一个偶然。那天连队几个小家伙到十五连去耍了回来,沿允大公路刚走到曼达纠寨子山口附近的公路转弯处,突然看见一条大蛇正准备横穿公路,引得小家伙们一阵惊叫。那大蛇受到惊吓,昂着头嘶嘶叫着就开始做出了攻击人类的架势。几个小家伙一看,好家伙!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顺手在马路边抓起竹枝树枝冲上去就是一顿乱打,那大蛇抵不住众人的攻击,很快就被打的死翘翘了。“这蛇还有点肥,把它弄回去吃了!”几个小家伙兴奋地在路边找一根藤条把大蛇的头一捆,拖着就赶回了执勤连。一到连队,“小四川”们听说打到了蛇,纷纷围上去,立一根竹竿,把那蛇吊将起来。一看,呵!足有近两米长,手臂般粗。大家搭起凳子,拿刀从那蛇的脖颈处把蛇皮剥下来,用一根直径近十公分竹竿穿起,准备晾干了拿到景洪县城去卖;再把蛇头剁下来,连同肚腹内脏一起扔掉,蛇肉拿到食堂用热水洗了个干净,用砍刀剁成数段,找连队老工人借了口大锅,架起柴火就炖了起来。只一小会儿,那蛇汤就开始冒出了热气,“嘿!好香!”等到炖熟了,“小四川”们倾巢而出,一人拿个吃饭的口缸,三一三十一,每人连肉带汤地分了一口缸,唏唏呼呼就是一顿鲜美的蛇肉汤锅下肚,舒舒服服地解了个馋,完了大家就只说了一句赞美的话:“蛇肉好吃!也好香!”只可惜了那蛇皮,由于大家都不会硝皮,结果因雨季的潮湿被腐烂了,过两天卷起带到景洪收购站,人家就给了个两包“春城”香烟的价格,回来大家吞云吐雾半天就消灭了。
这种打杀解馋的事例在我们十营有好几起,如十连曾在砍坝时打杀到了一只麂子,十三连打杀到了一条蟒蛇,都让这些连队全连饱餐了一顿美美的野味,谁让那时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呢?只有十二连的知青们胆大妄为,居然打杀了一头被困在山药坑里的老傣族的小牛,全连队知青们偷偷地趁夜吃了一顿嫩嫩的小牛肉。
▼作者考入大学离开兵团前在连队的宝贵时光
三、杀 吃
吃蛇肉尝到滋味后,“小四川”们就开了杀戒,过了不到一月,大家又感到“嘈得慌”了,我们几个大一点的“小四川”商量了一下,决定凑钱到曼达纠老傣族寨子去买条狗来打打“牙祭”。我们越过南岳河,一走到曼达纠,看见老傣族就问:“给有马卖?”老傣话叫狗不说狗,说马。就像说“辣椒”不叫“辣椒”,而说“辣逼”一样。我们买马也就是买狗的意思。?
一连问了好几家,终于有个老傣族回了话,愿意把他的一条大“马”十块钱卖给我们。我们付了钱,用绳子拖着那狗就回到了连队。可怜那狗,毫不知情的被主人出卖给我们,一到连队就被“小四川”们拴在篮球架上,一顿乱棍给打杀了。大家学着杀猪匠的样子,弄到食堂烧一大锅开水一烫,用砍刀放了血,刨掉毛,剖开膛,清理了内脏,剁成块,炖上一大锅狗肉汤锅。所有执勤连的“小四川”都聚集在一起,狠狠地饱餐了一顿狗肉汤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是条成年的公狗,粗大的狗鞭被我们几个大家伙给瓜分了吃了,结果当天晚上,一个个都喊下面硬得受不了,叫大家笑了好久。
也许是杀性难灭,没过多久,我到景洪去玩了两天回来,这些家伙们告诉我,他们又开荤了。原来那天晚上,不知道从哪里跑来一只野猫,被几个家伙围住给打死了,当晚就炖来吃了。我说不是说猫肉是酸的不好吃吗?他们都笑了,说:“哪个说猫肉是酸的?你给老子没吃到才说是酸的。”我也搞不明白到底是真是假,反正,这些家伙背着我又吃了一顿猫肉肯定是真的了。
活的东西要吃,死了的也不浪费。那时我们知青一般在食堂打了饭都会蹲在宿舍门口吃,时常有些敞放的猪猡们会到知青门口捡剩饭吃,偶尔有的知青会有意用砖石砸那猪,期盼着猪被打死后有肉吃。有天连队的一条半大的猪病死了,也不知道是瘟病死的还是被知青们砸伤后死的。连队舍不得浪费,洗净净后就在食堂炒了一锅供大家吃。不是逢年过节有肉吃,这帮知青们高兴惨了,个个拿着口缸就到食堂去打肉吃。可能男知青中就只有我不吃这死猪肉,因为听老人说过,这病死的猪肉吃了可能会被病毒感染,还是别馋这口福,小心为妙的好。听说我不吃,“小四川”们高兴了,拿着我的口缸就把我那份打了回来,然后就是蜂拥而上一抢而空。边吃还边说:“楞个好吃你娃还不吃,你看我吃了得不得病!”我只能无语。
四、捕 食
捕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去捕猎动物的行为。云南蛮荒森林里有麂子、马鹿、竹鼠、松鼠、野猫、角怪,也有蟒蛇、野猪、金钱豹和大象等凶猛动物。那时候虽然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限制,但要捕猎这些动物,得有专业的装备,高超的技巧,难度高,危险性也大。云南支边知青没有猎枪,也没有打猎经验,一般是没有条件也不敢到具有危险性的森林里去打猎的,他们所能干的,无非是去捕食一些没有危险性且无需高技巧的小猎物而已。
钓鱼。记忆中缘起于刚到执勤连时的一次偶然。这天我拿上脸盆来到水井边,本打算浇水洗澡,突然发现井水里居然有鱼在游动,见人来了似乎也不逃避。我试着用脸盆一舀了,嘿!运气!捞起来了一条,再一舀,又捞起来一条。其他的鱼也许发现危险,一下子沉入水底不见了。我扯了根野草把鱼一栓,洗完澡就拧了回去。回到茅草屋宿舍,喊来同伴的小四川,仔细观察这两条家乡不曾见过的鱼。只见这鱼色泽偏黄而有斑点,头大嘴大,身上滑腻腻的,似乎还有牙齿会咬人,不知道是什么鱼,但肥肥胖胖的,每条鱼足有近2两重。正兴奋着,先我们两年而来的昆明“伙子”看见了,告诉我们说这大头鱼叫做“姜拐”,可以吃的,而且味道极其鲜美。
嗨呀!好安逸!到执勤连一个多月了还没有吃过一回肉,今天终于可以开荤了!那时我们没有锅,两人就把鱼砸晕,削一根小树枝从嘴戳进鱼肚皮,到食堂用点盐在鱼身体上一抹,借着灶堂里的柴火就烧烤起来。不一会儿,鱼肉香味飘逸出来,我们取出鱼,拍拍上面的柴灰,放到嘴边就开嚼。哦!好香!味道还真不是一般的鲜美!
吃罢鱼后,我和同室的小四川说起,前两天在南岳河看到老傣族在河里用鱼篓捕鱼,是不是这南岳河里也有大头鱼?以后回家探亲一定弄点鱼钩鱼线或编个小鱼网来,捞点“姜拐”来解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殊不知一下子激发了同屋几个昆明“伙子”的灵感。过了不几天,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两颗鱼钩和几尺鱼线,就地在茅屋宿舍后边砍了两根细细的老竹充作鱼竿,挖几条蚯蚓充作鱼饵,在茅屋后南岳河边的回水沱里就开钓起来。嘿!别说还真有戏。这些大头鱼“姜拐”几百年来就没有见过什么叫鱼饵,饿虾虾的见着蚯蚓就吞,从下班到晚上天黑,竟叫他们钓上十几条来。几个“伙子”好开心,立马就拿出一口钢精锅,在茅屋内搭三块石头烧上火,丢上几条鱼就煮将起来。顿时,随着一股股热气腾升,鱼肉香味四溢开来,飘散在整个知青的茅屋里。“啥拧(人)在烧恩(鱼)呀,嘎香!”连茅屋隔壁尽头那边的女阿拉也叫唤了起来。
第二天是星期天,一大早就听见“伙子”们惊叫起来。我们爬出被窝一看,原来剩下没煮的鱼昨晚好好的养在面盆里,早上起来全都不见了。大家立即帮忙寻找,居然在茅屋内的角落里和茅屋外的草棵中,这一条条“姜拐”正拼命挣扎着双鳍,一摆一摆地在做胜利大逃亡。原来这“姜拐”竟能离水而不死,可以张嘴用肺来呼吸,其鳍犹如一双未曾进化出来的双脚,居然也能够扒拉着一摇一摆地爬行。看来,这“姜拐”大头鱼正处于从鱼类向两栖类进化的过程之中,应该是属于一种非常珍稀的野生鱼类物种,甚至可能还具备史前动物活化石的身份。可惜那时候的我们对生物进化毫无些许知识,更不懂得珍稀物种的保护,这些珍贵的可怜生物就被我们饥肠辘辘的胃给消灭了。
当我把这事讲说给十四连的朋友们听后,这帮家伙也来了兴趣,趁探亲回家时带来鱼钩鱼线网兜,开始学着四处钓鱼,先是在南岳河和连队后面自然形成的山塘里钓,后来觉得那里鱼少不过瘾,竟发展到一连鱼塘和十里外的曼飞龙大水库里去偷钓人家养的鱼。
搬团鱼。“南岳河里有团鱼!”这消息来自八连伐木班的小四川知青。起因是一天伐木下班,沿着南岳河一路淌水回连队,走着走着,有人突然觉得脚下的泥沙里踩着的一块“石头”似乎有些晃动,低头仔细一瞧,这“石头”上有一些花纹,颇有几分好看,以为是块奇石,就动了搬回去欣赏的念头,于是就沿着那“石头”的周边开挖。殊不知那“石头”又动了,“是活的!团鱼!”这帮家伙兴奋了,赶忙加紧挖下去,待看到团鱼周边的鱼鳍后,齐心合力将那团鱼搬了个底朝天。“乖乖!怕有个七八斤重哟!”几个家伙激动地砍来一些藤条,将那团鱼栓起,高高兴兴地提回连队,借来一口大锅,美美的炖了一锅“大补”的团鱼汤锅吃。
第二天,这消息在八连就传开了,于是乎,一大帮知青甚至老工人,都会在不上班的日子,拿上根粗铁丝或削尖的木棍,沿着南岳河的沙滩,四处乱戳。只要一感觉到下面有动静,就拿起锄头开挖。还别说,后来还真让他们挖到了几只团鱼。只是这南岳河在我们营的地界并不长,沙滩也不多,没多久,这团鱼就基本绝迹了。
捉青蛙抓黄鳝泥鳅。约在1974年左右,一帮性早熟的男女知青爱情有了结晶,一批知青二代出世了。那母乳需要催发,那嗷嗷待哺的婴儿也需要营养补充,仅靠家里寄来的油肉太有限,罐头也买不起多的,偷鸡偷油偷鱼风险太大,而且由于各连队防范意识加强,收获也十分有限。某天晚上,听到外面的一片蛙叫声,突然激发了知青们的灵感,“那田里的青蛙、黄鳝泥鳅,不就是极好的营养品吗?”于是乎知青们就打起了老傣族水稻田里的主意。有段时期,在我们十四连,一到夜晚,知青们就会成群结队地提着手电筒,腰系一个笆篓或布袋,先是在田埂上捕捉青蛙。那青蛙也忒傻,只要电筒光一照射到它的眼睛,就会一动不动地发呆,知青们就立马抓住它装进笆篓布袋,然后被带回连队,剥皮去头去掉脏,被煮吃炒吃,营养了孕妇乳娘和幼婴。
后来,那一带的青蛙越捉越少,知青们又从田埂上下到了水田中,在淤泥里捉开了黄鳝泥鳅。那黄鳝泥鳅一身溜滑,不太好抓,有的知青就用竹片做成竹夹去夹,既快捷又可以不那么费力弯腰。只是这样一来,那老傣族的水稻田就倒了大霉,水田里到处是杂乱的脚印,水稻也被踩得东倒西歪的。老傣族不干了,这会影响水稻收成的呀!
终于在一天,一群老傣来到稻田,刚好看见几个知青正在稻田里忙活,气极之余提起腰刀猎枪就要上来抓知青。这几个知青见势不对,边向连队回跑边呼救。连队的一群知青听见呼救,立马提起砍刀棍棒冲将出来,和老傣们对打起来。那腰刀短,砍刀棍棒长,老傣族打不过,慌乱之中端起猎枪就开枪。枪声惊动了连长宁老倌,赶忙出来制止。那些老傣族是认识宁老倌的,知道他是连队的大官,不敢再动手,只能要求他把下田的知青交出来。这时,那帮下田的知青们早就逃之夭夭躲了起来。宁老倌护犊,脑经也转得快,说我马上把连队的人都集合起来,你们来指认是谁。那些老傣族一来情急之中根本就没能看清人样,二来他们看知青就像我们看他们一样,根本就不可能分清谁是谁,只得悻悻地作罢。这事情算是被宁老倌平息了,只是那个天天喊“打kiss(打开水)”的炊事员阿拉“小爱”,被猎枪击中膝盖,一粒铁砂子没法取出来,从此就落下了残疾,走路不那么顺当了。
▼云南生产建兵团的知青们
五、采食(一)
有天我回十四连去耍,看见老连队的“小四川”们男男女女都围坐在一起,说是在制作芭蕉芋粉。我很好奇,问了问他们怎么做??他们告诉我,先把芭蕉芋挖来洗净削皮,用一块铁皮钉上眼做成擦子,把芭蕉芋擦成浆,用水澄清晒干就成了粉,用途和城里的豆粉差不多。也可以把浆粉滤干捏成团,蒸熟后切成片晒干,作为“翘头(炒肉的辅助食材)”炒肉吃。还包了一包晒干的芭蕉芋片让我带回执勤连尝尝。
回到连队,我立马就如法炮制的用芭蕉芋片炒了一碗腊肉吃,滋味确实不错。可惜我们执勤连种的芭蕉芋不多,知青不能随意采挖,自己制作显然没法运作。但也给了我一个启迪,开垦的荒地里有很多可以吃的东西,也可以弄来吃呀!我在十四连时不是就挖过山药,采过鸡枞菌和竹根菌吗?
这心思一起,我们执勤连的“小四川”就开始动脑筋了。有时在山上劳动,偶尔会幸运地发现野生山药藤,一旦发现,我们就会轮流顺藤开挖,顺着斜坡挖上一个一两米深的大坑,有运气的话就会挖出一米来长的野生山药出来。那山药分雌雄两种,雌山药扁而粗短,入地较浅,比较好挖,一般挖地一米多一点就可以连根拔除;雄山药则相对圆而细长,一般入地都有两米左右深,如果没带剁铲,挖起来就比较吃力。野生山药拿回去煮着吃或炒肉吃,味道很不错还滋补,据说还有治疗胃病的功效,那时候我们没有少吃这东西。后来卫生所的小四川朋友告诉我们,说是山上有许多茯苓,也可以挖出来吃,只可惜我们不会识别,就错过了这个补人又美味的东西。
一到雨季,山上的山珍就多了起来。竹根菌、鸡枞菌、竹笋、木耳都多发于这个时候。因此,每到山上劳动时,知青们就总会寻机四处转转,看看有没有意外的收获。那竹根菌一般生长在竹林根部,一长就是一大蓬,保管够十来号人吃的。那鸡枞菌则多生长在蚂蚁包旁,据说是蚂蚁把菌种搬到蚂蚁窝里储藏,等到雨季发出来,作为蚂蚁们食粮的。我们一旦发现竹根菌和鸡枞菌,就兴奋地采摘,用草帽或劳动穿的衣服包着抱回来,洗净后,加点猪油熬上一锅鲜菌汤吃。特别是那鸡枞菌,煮出来的汤白白的,其鲜美味道绝不亚于真正的鸡汤,吃起来是特别的过瘾。可惜这东西晾晒干后,味道就大减了,否则,还真可以带回重庆让亲人们尝尝。
雨后的春笋,那就更多了。只要进入竹林,那是遍地都是,随处用脚一踢,掰两个竹笋,用砍刀剔除笋壳,带回家煮煮去一道水,切成片或丝,凉拌或炒炒就可以吃。这竹笋也很鲜美,但必须多加肉油混合着吃,否则吃多了会“嘈人”,弄得你清口水长流,痨肠寡肚的。由于油水有限,所以,一般知青们吃竹笋的时日不多。不过,如果做成笋干,烧肉炖汤吃味道也很不错。有两年我一到雨季的星期天,偶尔兴起就会带上一把砍刀,到山上去打竹笋,每次用竹篾穿上两串回来,取最嫩的二三十公分长的笋尖,在锅里煮熟后,切成二三指宽,用铁丝穿起晾晒干,每到探亲时就带上一大包回家乡当年货送人,很受亲人们欢迎。
至于野生木耳,,一般长在特殊的腐木上,碰到的机缘较少,每每遇见,如获至宝般的带回连队,当场就炒吃了。热带雨林里其实还有很多菌类,我们甚至还发现过类似竹荪和灵芝的东东,可惜那时我们都没有识别其他山珍的知识,害怕食后中毒,就只好错过了。倒是连队那个叫“叛徒”的“阿拉”,不知道怎么就学会识别杜仲了,每次探亲前,都会砍上一些杜仲藤回来,敲打下藤皮后晒干,带回上海药店去卖钱,据他说,一次弄上个路费,那是轻轻容易的。
六、采食(二)
西双版纳的野生植物种类繁多,那得用万数来计。可食用的也不少,据说,西双版纳共有300多种可以食用的野菜,但由于知青们识别能力有限,吃过的野菜并不多。
知青们吃过的野菜当首推革命菜,革命菜又叫野茼蒿,它以其丰富、水灵的外观,清香嫩滑的口感博得人们的喜爱。因当年海南王冯白驹将军统率的琼崖纵队能在五指山区坚持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靠的就是这种野菜度过艰难岁月,故美其名曰“革命菜”。革命菜春、夏、秋三季皆有,摘其嫩茎叶、幼苗,炒食甜滑可口,味道极美。据说革命菜还可入药,其性味辛平,具有健脾消肿、清热解毒、行气、利尿等功效。最初知道革命菜,是因为九连有个漂亮的“小四川”女知青,刚到兵团时因为要做积极表现,组织了几个知青吃了一顿革命菜,以做“忆苦思甜”状,并因此而得到了营里领导的表扬赏识。虽然多数知青对其这种作态行为表示不肖,但也从此知道了革命菜是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故而有时连队没有菜时,也时时采而食之。
苦菜,学名叫山苦荬,又名小苦苣、活血草,多生长于荒地和田埂间,可食用,中国民间食用苦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亦常用做草药。每当雨季到来时,西双版纳的荒地和田埂间,往往会生长出一片绿油油的苦菜,连队食堂有时会采摘一些回来充作蔬菜下饭。知青们有时下班也会顺带一些嫩尖嫩叶回来,或凉拌、或炒肉、或做汤。不过,知青们用苦菜做汤吃的多,其汤初尝会略有点苦味,但清香可口,稍后即有回甜味。唯一不足的是该菜有点刮油,吃多了“嘈人”,所以那时缺少油水的知青们,一般也只能偶尔浅尝即止,不敢多吃。
云南的臭菜,学名羽叶金合欢,浑身长刺,既非树亦非藤更非草,植株的嫩芽、嫩叶、嫩梢都可食用,它营养非常丰富,据说蛋白质含量比黄豆还要高,是西双版纳等地最具特色的野生蔬菜。因其在采收食用部分时,可闻到一种特殊的臭味,所以俗名就叫臭菜。臭菜是老傣族最喜欢吃的野菜,傣族吃臭菜的做法有很多,臭菜煮番茄、臭菜煮苦笋、臭菜煎鸡蛋、臭菜煮鱼是最常见的烹调方式。因吃过臭菜以后,很长时间内口腔出气都会有一种臭味残留,知青们那时对臭菜多会敬而远之。记得那时节我们在景洪大街上,无论老傣族姑娘的穿着打扮多么现代时髦,只要从身边一过,知青们准能识别出她是老傣,靠的就是这种臭菜的特殊气味,当时我们把这种臭味称之为“傣味”。
除去这些下饭用的野菜外,知青们也偶尔在热带雨林里吃过一些野生的食物。比如在森林里口渴了,你可以在大竹子的下部砍个口子,吸食清香的竹节水,也可以砍断一根野芭蕉树,剥开啃食野芭蕉芯解渴。如果运气,偶尔还能遇到熟透了的野芭蕉,野芭蕉除了有籽之外,其香甜度远胜于种植的芭蕉和香蕉。此外,我们还吃过猴子们喜爱的野酸角、野三丫果和野芒果等野生水果。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小知青们
七、采食(三)
连队后面的山林被我们砍光烧荒后,我们沿山脚种了一行木瓜树,在山坡上种了木薯和红薯。这些东西在西双版纳成活率很高,种下后几乎不用你去管,它就自然会生长成熟。最关键的是只有它们,才是知青们可以经常自由取食的东西。
木瓜又称“番木瓜”,是一种热带树生水果。笔直的树干,顶部伸展着少许枝叶,木瓜树长成后,枝叶下的树干上就会结出累累果实,好像一个个挂吊在树干上的巨型乳房。一株木瓜树往往可以结果十几个甚至数十个,并且可以连续结果若干年。自从有了木瓜树,那木瓜就成了执勤连“小四川”们改善伙食的主菜。连队菜地班的蔬菜不够吃,知青们不能私自采摘,但这木瓜却可以随便采摘。知青们一旦想做菜改善伙食了,就可以用竹竿捅两个尚未完全熟透的木瓜回来。这没熟透的木瓜略带一点甜味,吃法可以多样,削皮去籽后切成丝凉拌,切成片和肉爆炒,还可以切成块炖肉煮汤。当然,要是木瓜完全熟透了,那就不能做菜,而只能当水果吃了。熟透的木瓜香甜可口,而且甜得“酿人”,其香甜度绝不亚于蜚声中外的新疆哈密瓜。
木薯是一种亚热带最常见的根茎型薯类植物。这木薯很贱,在雨季到来时,只需砍上三十来公分长的一截枝干,在土里挖一个小坑,插进松土踩上一脚就可以成活自然生长。木薯可食用的部分是根茎,一般约有手臂般粗,紫皮白心,根茎的中央有一根不可食用的老根。木薯的根茎主要成分是淀粉,可生取磨浆沉淀晒干做淀粉用,也可煮熟后切片晒干用于炒吃。但木薯必须煮或烧烤熟透后方可食用,否则有毒。知青们最初都懒得加工粉或片,一般都是上山时挖上几节,扔到坑里或挖的橡胶穴里,再堆架上些干柴草放火烧烤,然后就去劳动,在劳动休息吃烟的时候,刨出来拍拍灰,剥开皮就啃食。这木薯吃多了有些腹胀,知青们不是很喜欢。
知青们最喜欢的还是红薯,西双版纳的红薯比内地的来得大个些,形状不太好看,但这东西烧烤出来香甜而富于营养,就是吃多了屁多。男知青们不忌讳,经常烧烤后拍拍灰,去掉皮,海着肚皮吃个舒服,弄得满嘴黑乎乎的还大喊痛快;女知青们则害怕当众放屁有失大家闺秀的优雅,虽然也很喜欢,但往往就只敢浅尝即止。
八、药 食
执勤连的知青和营部卫生所关系都很不错,有段时期知青们还爱上了吃具有滋补功效的中成药品。记得第一次吃这些滋补药品还是卫生所的“小四川”卫生员给我们推荐的,什么安神补脑合剂、壮腰健肾丸、十全大补丸、九转黄精片……等等,不知道是不是那时兵团的现役军人做多了坏事身体亏了亟需进补还是怎么的,反正那时节一下子进了许多的滋补药品。我们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吃药不要钱,过几天就去开一次滋补药品来吃,一直到那药吃光没有货源了为止。你还别说,年轻人吃了这些滋补药品还真有效,我们的腰肌劳损病痛几乎绝迹了,什么神经衰弱失眠的也睡得着觉了,执勤连的知青们一个个身体好了,精力也旺盛了。
二零二一年十月十九日定稿
作者简介 杨宗祥,重庆老知青,上山下乡到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十营武装连。现为西南大学退休副教授。
作者简介